上肢动脉炎检查
中药处方(一)【方名】大动脉炎方剂一。【组成】银花藤45~60克 元参20~25克 当归20~30克 丹参30克 川芎10~15克 赤芍15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桂枝9~12克 海风藤(或用络石藤[详细]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四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3)广泛型 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属多发性病变,多数患者病情较重。(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颈[详细]
要说清这其中道理,必须先知道阴茎勃起的机理性兴奋时,动脉血管扩张,静脉血管收缩,血液滞留在海绵体内,致使阴茎充血勃起而阴茎动脉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腹主、髂动脉的分支,即髂内动脉、阴部内动脉由此可知,腹主、[详细]
(1)相当一部分本病患者可有血沉加快黏蛋白、iggigm升高(3)病人血清中可有抗主动脉壁抗体动脉中层组织可检出主动脉抗原,急性期者血清中可发现coomb抗体且类风湿因子阳性一些研究证实,结核活动期的[详细]
下一页213.抗链球菌溶血素“o” 这类抗体的增加仅说明患者近期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本病约半数患者出现阳性或可疑阳性反应(2)胸主动脉的改变:常为升主动脉或弓降部的膨隆,凸出,扩张,甚至瘤样扩张,可能[详细]
流行病学: 多发性大动脉炎虽为一种世界性疾病,但以日本、朝鲜、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最多1929年在我国首先由brown报道第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至1963年兰锡纯等编著血管外科学中综合国内报道共45例19[详细]
2.尿与肾功能检查:少数患者尿蛋白阳性,当肾动脉病变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减退,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增高,肾脏b超可示肾脏萎缩目前没有诊断大动脉炎的特异性指标,只能通过一些非特异性检查方法来诊断大动脉炎5[详细]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增加仅说明患者近期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本病仅少数患者出现阳性反应(5)其他 少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白细胞增高或血小板增高,也为炎症活动的一种反应可出现慢性轻度贫血,高免[详细]
一般于40岁以前发病,发现一侧或两侧肢体,尤其左上肢无脉或脉弱,两侧收缩压差大于1.33kpa(10mmhg),颈或腹或背部可闻及血管杂音通过上述内容介绍大家应该了解了大动脉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希望[详细]
大动脉炎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则是重建动脉,改善远端血液供应。多采用病变远、近端正常动脉旁路转流术,一般不游离病变部,吻合口均在正常动脉组织,效果相对较好。时机选择在稳定期进行,一般在病变稳定后半年至一年后[详细]
恩施州某医院的医生成功地为12岁的少女做了一个左肾“搬”家手术,患者术后一周康复情况良好这是该州首例自体肾移植手术约20天前,12岁的巴东少女因头痛难忍,到该医院就诊,医院检查发现,她患有多发性大动脉[详细]
冬天天气寒冷干燥, 一些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活跃,很多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呼吸道粘膜抗病能力降低,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造成上呼吸道感染,一些慢性病患者还容易诱发其他疾病。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在这个[详细]
虽某些结缔组织性疾病可能引起肢体小动脉闭塞,但不会发生大动脉病变㈡先天性主动脉狭窄 本病以男性多见,狭窄部位常位于动脉导管韧带附近且呈环状,杂音在胸骨左缘上方,不在下方,一般无其他动脉受累表现㈣血栓闭[详细]
动脉粥样硬化与大动脉炎在动脉造影的鉴别表: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1.病变范围广泛,累及胸腹主动脉范围广,但呈散在状,有时为局限性2.病变处管腔不规则常有扩大,呈动脉瘤样病变处管腔狭窄并轻度不规则,动脉瘤[详细]
轻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均可致剧烈疼痛,故患肢常处于轻度屈曲的强迫体位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5“p”: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1.疼痛 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详细]
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6次后休息1天,24次为1疗程多发性大动脉炎也可采用物理疗法辅助治疗:1.超声波 用zy-1型超声波仪,采用直接和间接接触法,对患肢进行治疗2.肢体负压与正负压交替疗法 [详细]
③医源性,动脉穿刺插管导管折断成异物,或内膜撕裂继发血栓形成并脱落等①心源性,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室壁的血栓脱落;人工心脏瓣膜上的血栓脱落等其中以心源性为最常见栓[详细]
[治法]:补肾壮阳、活血化瘀通络本病是一种不大常见的血管疾病,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炎变,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根据我国报道,女性比男性发病者较多,约为2:1;发病年龄30岁以内者约占9[详细]
大动脉炎手术后应定期到医院体检大动脉炎手术后应规范用药大动脉炎手术不是去除了病因,而仅仅是治疗了由于炎症导致的血液供应障碍。由于大动脉炎患者的病情常常是活动期与稳定期交替出现,手术治疗之后患者仍然可出[详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次采用一种新的手术微创疗法,成功治疗了9例大动脉炎脑缺血,手术时间比原来缩短四分之三且一般无需输血,疗效和原方法相同。中山医院血管外科陈福真教授、蒋俊豪医师及杨珏、陈斌博士等应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