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和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的管理20

年ESVS连续发布多个重磅指南,涵盖胸、腹主动脉、外周动脉、糖尿病足、静脉、内脏血管以及颈、椎动脉。这些指南的信息量很大,部分内容有别于以往我们对于疾病诊治的认识,部分内容是对我们临床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拓展。学习和掌握这一系列指南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分享由郭平凡主任带领的福建医院血管外科团队进行的指南翻译工作。时间仓促,有脱漏错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与年版相比,年版新增内容和章节

*预防无症状及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风的最新证据分析。

*吸收了椎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中风预防的证据。

*筛查无症状颈动脉病及颈动脉干预对预防痴呆的潜在角色。

*证据支持的快速干预新近有症状患者及溶栓后的干预时机。

*证据支持的补片、内膜剥脱方法、鱼精蛋白中和、颈动脉扭曲治疗、顺行或逆行显露、颈动脉窦、神经阻滞及监测的意义。

*证据支持的各种品牌颈动脉支架技术,包括辅助用药治疗、导丝、导管、支架、脑保护装置。

*管理颈动脉干预后的并发症,包括中风、低血压、高血压、血肿、补片感染及再狭窄。

*颈动脉病与心脏病并存病人的管理。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接受非心脏外科大手术患者的管理。

*近心侧颈总动脉及无名动脉阻塞性疾病的病人管理。

1.方法学及推荐级别

1.1目的

欧洲血管外科协会(theEuropeanSocietyforVascularSurgery,ESVS)已编撰了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治疗指南,不包括非动脉粥样硬化的,如肌纤维发育不良症、夹层、动脉炎或创伤。潜在使用对象包括从事血管外科、神经科、介入科、通科医学、心内科从业人员。指南有助于基于证据的标准化管理,但不能被机械地当做法定的管理标准。本指南是“原则指导”,具体实施取决于特定病人(表现,合并症,年龄)及医疗背景(医院条件)。

1.2写作成员

由ESVS选定擅长颈动脉、椎动脉病治疗的专家作为指南编写组成员,成员提供可在ESVS总部可获取的利益冲突声明。成员没有接受医药、器具厂家提供的任何资金支持。

1.3证据选择

年09月,指南编写组成员在哥本哈根召开启动会,列出编写条项,确定各位专家的具体任务。编写组同意使用截止于.12.31之前的Medline,Embase,CardiosourceClinicalTrials数据库及哥本哈根图书馆数据库额研究策略。被高度的述评、公开发表的文章及有预定结果的研究才被考虑采纳,选择过程遵循“金字塔证据”原则,系统评述和荟萃分析占据塔尖位置,随后依次是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研究,个例报告及摘要排除在外,专家主张位于金字塔的底部。

1.4推荐

沿用欧洲心脏系统协会的证据水平及推荐级别,A、B、C代表证据级别(如表1),推荐类别为I、IIa、IIb及III(如表2)。编写组专家对指南的每个章节进行多次汇审。按照第一稿议定的要求,通过远程视频会议,专家组成员对推荐进行文字/级别进行评定。若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开会讨论如何达成共识。若达不成共识,证据文字描述的级别水平交专家组成员投票确立。

表1

证据水平证据A数据来自多个随机试验及荟萃分析证据B数据来自单个随机试验或大样本的非随机研究证据C来自专家意见共识和/或小样本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

表2

推荐级别?推荐I证据和/或共识认为该治疗或手术是有益、有用、有效推荐II证据互相矛盾和/或,依此进行治疗或处置的有用性及效果,意见有分歧推荐IIa证据/意见权衡倾向于有用、有效推荐IIb已有证据/意见权衡倾向于有用、有效性差推荐III证据与共识认为给予的治疗或手术是无用、无效,对一些病人可能是有害的

1.5指南复审及更新

指南经指南委员会成员及脑血管病领域其他专家独立复审,每一稿多按复审的要求进行修订,最后版本于年6月发给EJVES,指南委员会主张这些条款于年应进一步更新。

1.6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的定义

编写组采纳InstituteofWorkandHealth主张的预防级别分类。一级预防目的是预防颈动脉、椎动脉病的不再进展(超出指南范围)。二级预防目的是减少无症状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临床影响(比如已出现动脉狭窄,目的是预防其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中风)。三级预防是减少继发于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TIA或中风复发。

推荐部分

推荐1:推荐使用DUS(一线)、CTA、MRA用于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范围及狭窄程度。(IA)

推荐2:考虑行CEA,推荐DUS评估后应该有CTA或MRA或再次DUS检查(另一位医师)加以确认。(IA)

推荐3:考虑行CAS,推荐DUS之后,应检查CTA或MRA,以了解主动脉弓、颅内外循环。(IA)

推荐4:仅凭DUS测量狭窄度的管理单位,应描写测量方法。(IC)

推荐5:DSA不应作为决定是否血运重建的诊断工具,除非无创性检查结果有明显矛盾。(IIIA)

推荐6:推荐多学科团队评估,针对具体病人治疗指征的最适治疗方式(CEA或CAS)达成共识。(IC)

推荐7:推荐颈动脉干预后,独立(手术者不相关的专家)评估处置风险。(IC)

推荐8:针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病患者,推荐健康饮食、禁烟及体力活动。(IB)

推荐9:推荐无症状颈动脉病患者,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mg)预防迟发性心梗或其他心血管事件。(IA)

推荐10:推荐无症状颈动脉病的患者,如阿司匹林不耐受,应考虑改用氯吡格雷。(IIaC)

推荐11:推荐无症状颈动脉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以预防中风、心梗及其他心血管事件。(IA)

推荐12:推荐对高血压的、无症状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给予抗高血压治疗,并维持血压/90mmHg。(IA)

推荐13:推荐对糖尿病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IC)

推荐14:推荐对糖尿病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目标血压应该/85mmHg。(IB)

推荐15:不推荐常规人口筛查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IIIC)

推荐16:为了优化危险因子控制及药物治疗以减少后期的心血管并发症或死亡,而不是为了寻找有创性颈动脉干预对象,对有多种血管危险因子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性筛查以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IIC)

推荐17: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为60-99%,影像上存在一个或者多个预示后期可能增加同侧中风危险的特征,在“一般手术风险”患者中,假如围手术期中风/死亡率3%,病人预期寿命5年,应该考虑行CEA。(IIaB)

推荐18: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为60-99%,影像上存在一个或者多个预示后期可能增加同侧中风危险的特征,在“一般手术风险”患者中,假如围手术期中风/死亡率3%,病人预期寿命5年,CAS可以作为替代CEA的选项。(IIbB)

推荐19:对一些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为60-99%,影像上存在一个或者多个预示后期可能增加同侧中风危险的特征,经MDT认定为“高危手术”,假如围手术期中风/死亡率3%,病人预期寿命5年,可考虑CAS。(IIbB)

(18-19的注解)提示中风危险增高的影像或临床特征:CT上静默型脑梗塞、狭窄进展、大斑块、大JBA(juxta-luminalblackarea,JBA)、无回声斑块,MRI片上斑块内出血,脑血管储备功能减少,TCD上探及自发的栓子,对侧TIA史。

推荐20:在严重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因果关系建立之前,不推荐为预防患者认知功能下降而进行颈动脉干预。(IIIB)

推荐21:推荐所有症状性颈动脉病患者进行健康饮食、禁烟及体力活动。(IB)

推荐22:有症状的、狭窄率50-99%,没有接受CEA或CAS的患者,推荐抗血小板治疗,首选氯吡格雷75mg/d,或阿司匹林75mg/d加潘生丁缓释片mgBid。若潘生丁或氯吡格雷不耐受,单用阿司匹林(75-mg);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不耐受,改用潘生丁缓释片mgBid。(IA)

推荐23:推荐所有CEA患者,围手术期及长期应接受抗血小板治疗。(IB)

推荐24:CEA患者,推荐小剂量75-mg/d,而不是大剂量阿司匹林(mg/d)。(IB)

推荐25:50%狭窄,发生TIA或小中风,在等待CEA中,为了减少早期复发事件,可以考虑尽快给予规范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潘生丁缓释片。(IIbC)

推荐26:推荐行CAS患者,应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mg/d及氯吡格雷75mg/d,氯吡格雷至少在CAS开始前3天或急诊时单剂量mg,推荐CAS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至少4周,随后按优化的长期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IB)

推荐27:CEA或CAS后,不推荐长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除非存在心源性因素。(IIIC)

推荐28:患者存在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既往胃肠道出血史、高龄、幽门螺杆菌感染、在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凝药、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或类固醇),服用氯吡格雷的同时,应考虑给予保胃治疗或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IIaB)

推荐29:有症状颈动脉病患者,为了预防中风、心梗及其他心血管事件,推荐他汀类治疗。(IA)

推荐30:推荐他汀类在CEA或CAS前服用,围手术期不停药,术后应长期使用。(IB)

推荐31:对有高血压的、有症状的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推荐抗血压治疗,维持血压/90mmHg。(IA)

推荐32:在症状发作的早期,临近CEA或CAS,显著降低血压要慎重,但难控制的高血压(/90mmHg)应该治疗。(IIaC)

推荐33: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糖尿病病人,推荐严格的血糖控制。(IA)

推荐34: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糖尿病病人,目标血压应控制/85mmHg。(IB)

推荐35:近6个月有颈动脉区域症状的病人,且同侧狭窄程度70-99%,若确定处置的死亡/中风风险6%,推荐行CEA。(IA)

推荐36:近6个月有颈动脉区域症状的病人,且同侧狭窄程度50-69%,确定处置的死亡/中风风险6%,应考虑行CEA。(IIaA)

推荐37:推荐对绝大多病人而言,近6个月有颈动脉区域症状,年龄70岁,狭窄程度50-99%,应考虑行CEA,而不是CAS。(IA)

推荐38:近6个月有颈动脉区域症状的,年龄70岁的患者,具备血管化指征,且确定处置的死亡/中风率6%,可以考虑CAS替代CEA,。(IIbA)

推荐39:有症状的,慢性颈内动脉近乎闭塞(near-occlusion)患者,不推荐行CEA或CAS。除非同侧症状复发并通过MDT复审。(IIIC)

推荐40:有症状的,狭窄50-99%,考虑行再血管化,推荐尽快手术,最好在首发症状发作的14天内进行。(IA)

推荐41:推荐在首发症状14天内再血管化,术式应该是CEA,而不是CAS.。(IA)

推荐42:50-99%狭窄患者发生致残性中风(改良RanKin评分≥3),梗阻面积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或已有意识变化/嗜睡,为减少术后脑实质出血风险,再血管化应该推迟。(IIaC)

推荐43:50-99%狭窄,患者出现进行性卒中(strock-in-evolution)或逐渐加重的TIA(crescendoTIAs)发作,应考虑尽早CEA,最好在发病24h之内。(IIaC)

推荐44:有症状的病人,经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快速恢复(RanKin2),梗塞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以往阻塞的大脑中动脉主干已再通,存在50-99%颈动脉狭窄,完全没有脑实质出血的证据或明显的脑水肿,应该考虑早期CEA(14天内)。(IIaC)

推荐45:推荐溶栓完成后,静脉肝素及抗血小板治疗维持24h,但任何颈动脉干预实施之前,应该给予抗血小板治疗。(IC)

推荐46:推荐溶栓完成后接受早期颈动脉干预,应积极处理术后高血压,以减少脑实质出血风险。(IC)

推荐47:新近有症状的病人,狭窄程度50%,给予最佳药物治疗后症状仍复发并通过MDT复审,可以考虑CEA或CAS。(IIbC)

推荐48:新近有症状的、狭窄50-99%的患者,解剖上及/或内科并存病,MDT认为属于CEA较高危的,若确定处理死亡/中风率6%,应考虑CAS替代CEA。(IIaB)

推荐49:推荐CEA的麻醉选择由手术团队裁定。(IA)

推荐50:颈动脉显露(antegrade/retrojugula)的选择应当由手术医师裁定。(IB)

推荐51:不推荐常规颈动脉窦神经阻滞,没有证据显示阻滞能减少围手术期低血压、高血压及心率失常。(IIIA)

推荐52:为了防止需要再次探查的颈部血肿,应考虑鱼精蛋白中和。(IIaB)

推荐53:推荐选择转流(常规、选择性或决不)的权利由手术医师裁定。(IC)

推荐54:推荐常规应用补片,而不是常规直接关闭,没有任何证据补片种类对预后的有影响。(IA)

推荐55:推荐外翻式CEA优于常规直接关闭。(IA)

推荐56:选择外翻式CEA或补片式CEA的权利由手术医师裁定。(IA)

推荐57:不推荐外科干预无症状的孤立性颈内动脉coils/kinks。(IIIC)

推荐58:对有症状的孤立性颈内动脉coils/kinks,可以考虑手术矫正,但要遵循MDT意见并明确没有其他原因导致TIA或中风发作。(IIbC)

推荐59:为减少围手术期中风,可以考虑目标监测与质控策略。(IIbC)

推荐60:外科医师应该术前预测病变可能向远侧延长,做好应对方案。(IC)

推荐61:不推荐对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颅内外动脉旁路。(IIIA)

推荐62:为预防CAS过程中的低血压、心率减慢或心脏骤停,在球囊扩张前,应备用阿托品及甘罗溴铵。(IA)

推荐63:CAS中应该使用脑保护装置。(IIaB)

推荐64: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严重病变或对侧闭塞,侧枝循环不足,不推荐使用近端脑保护装置。(IIIC)

推荐65:颈动脉干预后低血压一线治疗应该是静脉补充晶体,同时给于扩容剂。若血压提不上去,应考虑静脉路给予升压药,维持收缩压90mmHg。(IIaC)

推荐66:推荐CEA或CAS后,监测动脉压3-6h,术后第一个24h内每小时行无创血压监测。(IC)

推荐67:推荐血管病区内有颈动脉干预后高血压治疗的标准及流程。(IC)

推荐68:术后出现与颈部血肿相关的喘鸣或气管偏移必须立即手术探查。(IC)

推荐69:推荐对绝大多数假体补片感染的患者行补片切除、自体静脉重建。(IC)

推荐70:疑似假体补片感染的部分外科高危患者,可以考虑覆膜支架植入。(IIbC)

推荐71:不推荐CEA后补片感染患者进行补片切除后人工血管重建。(IA)

推荐72:同侧再狭窄达50-99%,并发后期同侧中风/TIA,应再次CEA或CAS。(IA)

推荐73:推荐患者发生后期同侧中风/TIA,同侧狭窄50%,应予药物治疗。(IA)

推荐74:CEA后再狭窄达70-99%的无症状病人,应该考虑再次干预,并遵循MDT意见。(IIbB)

推荐75:推荐CAS后出现无症状再狭窄70%,给予药物治疗。(IA)

推荐76:无症状颈动脉再狭窄70%,局麻下颈动脉阻断或行CAS中球囊扩张(近端脑保护)时有严重神经症状,推荐在系统监护下进行干预。(IC)

推荐77:无症状颈动脉再狭窄70%,全麻下颈动脉阻断,出现有意义的电生理变化或TCD探及大脑中动脉流速15cm/s,推荐在系统监护下进行干预。(IC)

推荐78:再狭窄病人决定进行再血管化,选择CEA或CAS应基于MDT意见、术者倾向性及病人选择。(IC)

推荐79:开放心脏手术前不推荐常规筛查颈动脉病。(IIIC)

推荐80:患者年龄70岁、有TIA或中风病史、颈动脉杂音或左主干病变,冠脉旁路前,应考虑彩超筛查颈动脉病。这样可以更明确地告知病人,因为合并颈动脉病,冠脉旁路风险增高。(IIaC)

推荐81:准备冠脉旁路的外科患者,此前6个月有中风或TIA发作,一侧颈动脉狭窄50-99%,应考虑分期或同期进行颈动脉干预及CABG。(IIaB)

推荐82:准备冠脉旁路外科病人,此前6个月有中风或TIA发作,一侧颈动脉狭窄50-99%,应考虑分期/同期进行CEA及CABG,替代方案是CAS及CABG。(IIaB)

推荐83:对无症状的单侧狭窄70-99%,为预防冠脉术后中风,不推荐在冠脉手术时,分期或同期进行颈动脉干预。(IIIB)

推荐84:对双侧无症状颈动脉病,狭窄70-90%,或者一侧狭窄70-90%,另一侧完全闭塞的冠脉旁路病人,应考虑分期或同期进行颈动脉干预。(IIaB)

推荐85:在冠脉旁路前,颈动脉干预确有必要的无症状患者,是选择CEA或CAS,应基于急诊手术、抗血小板策略的选择、个体特症、医院专家意见。(IIaC)

推荐86:准备选择性非心脏手术病人,既往6个月内有中风或TIA发作,应该进行颈动脉影像学检查。(IB)

推荐87:以往6个月内有中风或TIA发作,准备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病人,存在单侧50-99%颈动脉狭窄,应在择期非心脏手术前行颈动脉再血管化。(IA)

推荐88:推荐对最近有中风史又无明显颈动脉病,若有可能,把择期非心脏手术延迟6个月;决定行限期手术,一定要基于潜在的病情状况个体化决定。(IB)

推荐89:不推荐对非心脏手术的无症状颈动脉病患者,常规行颈动脉影像检查。(IIIB)

推荐90:进行非心脏非血管的大手术患者,应进行全面心血管危险评估,以便就围手术期中风风险进行顺畅告知。(IB)

推荐91:只要可能,对无症状、50-99%颈动脉狭窄,在非血管的大手术之前,不应停用他汀药及抗血小板药,使用抗凝应基于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的评估。(IIIB)

推荐92:不推荐对非心血管的大手术前,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进行预防性CEA或CAS。(IIIB)

推荐93:对无症状的近端颈总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或阻塞的患者,不推荐开放或腔内干预。(IIIC)

推荐94:对绝大数近端颈总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患者应考虑采取开放逆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IB)

推荐95:推荐彩超作为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第一线检查,但决定干预之前,应行MRA或CTA检查确诊。(IB)

推荐96:对无症状椎动脉病患者,推荐健康饮食、禁烟及体力活动。(IC)

推荐97:为了预防心梗及其他血管事件,对无症状的椎动脉狭窄患者,推荐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75-mg/d);不耐受阿司匹林的,给予氯吡格雷(75mg/d)。(IC)

推荐98:对无症状的椎动脉狭窄,为预防后期中风、心梗及其他心血管事件,推荐给予他汀类治疗。(IC)

推荐99:对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推荐抗高血压治疗,维持长期血压/85mmHg。(IB)

推荐:对无症状的椎动脉狭窄的糖尿病患者,推荐严格的血糖控制。(IC)

推荐:对无症状的椎动脉狭窄的糖尿病患者,推荐目标血压/85mmHg。(IB)

推荐:不推荐人口筛查无症状椎动脉狭窄患者。(IIIC)

推荐:对无症状的椎动脉狭窄的患者,不应予开放或腔内治疗。(IIIC)

推荐:对所有有症状的椎动脉病变患者,推荐健康饮食、禁烟及体力活动。(IC)

推荐:对有症状,狭窄50-99%的患者,没有进行手术干预的,推荐予抗血小板治疗,第一选项是氯吡格雷75mg/d,或阿司匹林75mg/d+潘生丁缓释片mgBid,若氯吡格雷及缓释潘生丁不耐受,阿司匹林(75-mg/日)单用。若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不耐受,潘生丁缓释片mgBid。(IA)

推荐:推荐对椎动脉放置支架的病人,给予阿司匹林(75-mg/日)及氯吡格雷75mg/日;氯吡格雷应于手术前3日开始或单用剂量mg术前给予(急诊),随后75mgqd,术后双联抗栓至少4周,随后按最适的二级预防性抗血小板长期进行。(IC)

推荐:对有症状的椎动脉狭窄患者接受开放或支架手术,不推荐长期双联抗栓治疗,除非有心源性因素。(IIIC)

推荐:对存在一种或多种胃肠道出血风险的(如胃肠道出血史,高龄,幽门螺杆菌感染,联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凝药、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或激素)患者,执行处方性氯吡格雷的同时,应考虑保胃治疗或用泮托洛克质子泵抑制剂。(IIaB)

推荐:对有症状的椎动脉狭窄患者,推荐他汀治疗以预防中风、心梗及其他心血管事件。(IC)

推荐:对高血压、有症状的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推荐予抗高血压治疗,以长期控制血压/90mmHg。(IA)

推荐:对有症状的椎动脉狭窄的糖尿病患者,推荐严格的血糖控制。(IC)

推荐:对有症状的椎动脉狭窄的糖尿病患者,目标血压应/85mmHg.(IB)

推荐:对椎基动脉区域症状复发的患者(尽管给予最佳药物治疗),50-99%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应考虑给予再血管化。(IIbC)

推荐:没有人应该将“体位性眩晕(positionvertigo)”归咎于头部运动导致的椎动脉受压,除非有CT、MRA或造影的证据。(IIIC)

推荐:不推荐在同一次手术中,同时进行颈动脉、椎动脉再血管化。(IIIC)

本指南对颈动脉管理中存在几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1.有症状的CEA/CAS处置可接受的风险阈值为“6%”及无症状的CEA/CAS处置可接受的风险阈值为“3%”,应该进一步减低上述阈值吗?

2.对“recentlysymptomatic(最近6个月)”的时间阈值应该进一步缩短吗?

3.必须健全一套有效的手段,以明确哪些人是无症状的“中风高危”患者,这些人在中风发生前进行CEA/CAS最有价值。

4.无症状颈动脉病与认知功能下降是否相关,及CEA/CAS能否改善或预防认知功能下降?

5.通过测定血浆中生物标志物来评估内皮及凝血系统的活性,对于指导无症状颈动脉病患者危险因子分层管理的潜在价值如何?

6.一旦CT/MRI除外脑实质出血,所有新近有症状的病人,开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围手术期续用,这种做法是否应该?

7.CEA/CAS后DW-MRI片上新发现的病灶与新近中风较高发生率或认知功能减退趋势相关性如何?

8.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M2)阻塞引发的急性中风患者接受急行支架取栓,同时治疗并存的颅外段ICA狭窄是否安全?

9.新近有症状的病人,0-49%颈内动脉狭窄,急诊CEA/CAS能获益吗?

10.静脉溶栓后,最佳CEA/CAS时间窗是什么时候?

11.颈内动脉远端串联性严重狭窄,对同时存在50-99%ICA狭窄的新近有症状病人的管理决策影响如何?

12.如何“精准”判定哪些人是CEA高危患者,选择CAS更安全?

13.如何“精准”判定哪些人是CAS高危患者,选择CEA更安全?

14.CAS中,最佳的脑保护方式是什么?完全不用、远端保护、近端保护或经颈办法。

15.若病人进行双抗血小板治疗,区域阻滞麻醉下行CEA安全吗?

16.渐进加重的TIA发作患者,静脉肝素治疗较单联或双联抗血小板有任何额外益处?

17.对“高危CEA”患者存在严重心脏或慢性肺病,区域阻滞麻醉下行CEA较CAS更安全吗?

18.CEA或CAS之前测试抗血小板抵抗有任何价值吗?

后续将陆续放出指南的解释部分。敬请期待。

拓展阅读

专业学术-中国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

欢迎福建医院血管外科

给你讲讲血管外科小知识

↓↓↓↓点击下图↓↓↓↓

血管外科疾病谱

主动脉瘤、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颈动脉硬化狭窄、内脏动脉狭窄闭塞、糖尿病足、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外伤性动静脉瘘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脑脊髓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性胸廓出口综合征、盆腔淤积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丹毒、淋巴漏、淋巴管闭塞

血透通路建立、血透通路管理(通路狭窄、闭塞、扩张、血栓)

血管畸形(动脉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混合畸形)、婴幼儿血管瘤、颈动脉体瘤、淋巴管瘤、血管球瘤、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肉瘤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养生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cs/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