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医院 > 针法精华经验谈放血疗法 >
针法精华经验谈放血疗法
点击上面蓝色图标“中推理疗师”
见效最快的中医刺血疗法-
所谓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在恕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也叫放血疗法。本法不太严格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本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刺血量要大。而取得血量的前提是:肉不是你自己的,认准了要放心刺。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恕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
刺血手法-
一、认定血位后,腕劲快速点刺,一秒钟要求刺6---9次。-
二、对恕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浅到-
刺血后的反应-
一》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轻的人要快得多。-
二》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
刺血的时间-
1、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
2、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
刺血的禁忌-
一、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二、严重的心脏病。-
三、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
四、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
五、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刺。-
六、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
对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
一》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二》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三》再按内关,涌泉,太冲,有条件者必需叫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或葡萄糖水。-
四》立即叫病人卧下,(头低脚高)-
从出血看病法-
一、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於血阻络。-
二、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临床经验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
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
一、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二、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三、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四、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五、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六、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七、慢性肾炎:
(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
(2)肾脏周围。
(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八、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九、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十、痔疮特效穴:
(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
(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十一、失眠:
(1)神门,行间,足三里。
(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十二、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十三、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十四、肩周炎: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
十五、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十六、阳萎病:
(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
(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十七、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十八、哮喘病: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十九、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二十、风湿心脏病:阳交,尺泽,太阳。-
二十一、眼睛羽状一肉: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
二十二、中耳炎:外踝关节刺血。-
二十三、癫间:
方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
方2、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
方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点及内关穴用梅花针弹刺出血。-
二十四、精神病: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
二十五、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刺血的不传之秘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漆关节,找那些恕张的血管刺血,可有意想不到之效。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应在上中午为好。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
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
以上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笔者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下面谈谈足三针。足三针:足临泣、内庭、太冲今就三个穴的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
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但笔者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1寸5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弦,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等多种病症,大致有7种与本文有关。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纵观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据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
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一定适应症范围,手三针、足三针也是这样。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的作用机理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于手三针、足三针,即手三穴、足三穴的经脉循行线路见图。
统计:手足三阳经共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个;手足三阴经共91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个,可治以上病症者有20个,任脉没有穴可治上述病症。全身合计大约有个穴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夏杂的了。在临证时凡见到上述诸症状,不论其发病原因,均先以手三针、足三针进行治疗,一般的不加配穴。当然,就用这6个穴位的适应证,可能不如个穴位之广泛;上述范围的病症绝大多数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历来的针灸大家,无不强调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即使辨证准确,选穴得当,而针刺手法不合疾病的法度,也难收到预期的疗效。针刺手法,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问题,不是光凭书本上讲的,或者他人口说的什么手法就能轻易掌握的。一个针灸医生要想掌握住古代针灸大家所陈述的那么多的灵活多变的针刺手法,并达到娴熟自如的境地,必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心体会,潜心领悟才行。真是谈何容易!针刺手法可见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巧问题。据历来的针灸书籍所介绍的手法甚多,一般的临床针灸医生很难掌握住其运用技巧。手三针、足三针虽然也讲究手法,但是却很简单,只要是针灸医生或略知道一点针灸的人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并能运用于临床。
手三针、足三针具有以下特点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l秒。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笔者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5、取穴原则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肩痛肩痛的病因有多种:有因风寒湿阻闭经络者,有因肩部软组织急慢性炎症者,有劳损者,有外伤者,有扭挫者等;凡此种种,手三针均可以治疗,而且收效显著。如仅仅是活动时疼痛,无粘连者或虽有粘连而较轻微者,常常针一两次即愈,:肘痛肘关节的疼痛或肿胀,多与劳损、外伤和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有关。西医的网球肘等属于肘关节疼痛的范畴。用手三针治疗效果甚佳。10、钱某,女,37岁,蚌埠铁路局职工,年10月求治,主诉:右肘疼痛肿胀3个月,因提物扭伤引起。开始只是隐隐作痛,不以为意。后又因伸右手进入砖垒的台子下面掏拿东西时不慎再次扭伤,不久右肘肿胀起来疼痛也越来越重。曾用过活血膏、针灸、消炎痛等进行过治疗,但只能取效于一时。查右肘轻度漫肿,握拳、提物2公斤,伸屈疼痛均可加重,试让其把一只装满水的塑料壳水瓶举起而不能够完成。针中渚、间谷,出针后再令举一只水瓶,即可顺利举起,第二天又来治疗时,肿痛均减,先让举水瓶亦能举起,又针中渚、间谷、曲池,曲池穴行针成“↑”形,嘱3日后再来。三诊时肿胀消失,各种活动基本正常,又针中渚、间谷而愈。
针灸处方及腧穴学歌诀
骨度分寸
用针取穴必重的,全身骨度君宜记。
全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
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脊柱俞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
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
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
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十二经连接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腧穴学歌诀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
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
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
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
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
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
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
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
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
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
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
脉太渊气膻中存。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
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
三焦下合属委阳,胆经之合阳陵泉,
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
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
此是回阳九针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中风
半身不遂取阳明,太阳少阳辅助行。
肩髃曲池外关谷,环跳三里解阳陵。
口角歪斜取阳明,地仓頬车合内庭。
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隆劳宫。
眩晕
气血不足眩晕记,百会脾俞气三里。
肝阳上亢头晕眩,风池肝肾俞行间。痰湿中阻需运脾,丰隆中脘关解溪。
高血压
(1)曲尺、足三里。
(2)风池、太冲。
头痛配印堂、太阳。
失眠配安眠、神门。
心悸配郄门、内关。
头痛
风邪袭络头痛癫,通天百会与行间,
率谷太阳侠溪侧,上星头维合谷前,后顶天柱昆仑穴,阿是均用要记全。
肝阳头痛取肝胆,风百悬颅侠行间。气血不足头痛补,任督背俞穴为主,
百会气海足三里,肝脾肾俞与合谷。
三叉神经痛
第一支取攒竹、阳白、鱼腰;
第二支近取四白、巨髎、颧髎;
第三支取承浆、颊车、下关;三支端均可取合谷、三间、内庭。
面瘫
面瘫阳明辅少阳,风合太翳颊地仓。
痹证
行痹膈海痛肾关,臑俞肩髃髎在肩,
着痹商丘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连。肘曲天合外尺泽,阳池溪外腕骨腕,
腰身水沟夹脊背,髀部环跳居髎悬,承风秩边阳陵股,膝部犊梁阳陵关,
申照昆仑丘踝部,辩证选穴病可安。
腰痛
太阳督脉治腰痛,肾俞夹脊是委中。
胁痛
实证胁痛足厥阴,少阳期门支沟进,
太冲阳陵足三里,肝胆胸胁病是因。虚证肝肾期门寻,行间三里三阴交。
痿证
治痿独取阳明经,上支髃池谷溪行。
下支梁丘足三里,髀关解溪刺可轻。
痫证
百会人中发作痫,醒脑熄风后涌泉,
间歇鸠尾及大椎,腰奇间使丰隆间。
癫狂
开郁化痰癫安神,心肝脾俞隆神门。
狂证
泻热醒脑治风狂,风府水沟与少商,
隐白大陵曲池刺,丰隆水电针妄想。
不寐
不寐神门三阴交,随证配穴证可消。
脏躁
脏躁内关人中,神门涌泉丰隆。
心悸、怔忡
心悸怔忡心肝经,心俞巨阙郄神清。
疟疾
疟疾大椎后溪使,病前两时可针之。
感冒
风寒感冒风门池,列缺合谷一并治。
风热感冒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使。
咳嗽
外感咳嗽大肠肺,肺俞列缺合谷配。
痰湿侵肺内伤咳,手足太阴经穴得。肺俞太渊章门用,太白丰隆疗效可。
肝火烁肺内伤咳,阳陵太冲肺尺泽。
哮喘
实喘膻中列缺,肺俞尺泽并列。
虚喘肺盲太渊溪,气海肾俞足三里。
肺痨
肺痨尺泽盲,肺俞三里想。
呕吐呕吐取胃用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
胃痛
肝气犯胃泻胃肝,中脘期门阳陵泉,
胃痛尚用足三里,宽胸解郁是内关,脾胃虚寒背俞任,脾俞胃俞并章门。
中脘内关足三里,胃痛诸穴均可针。
腹痛
寒邪内积脾胃任,关元足三里公孙。
中脘神阙隔盐灸,腹痛速把上穴针。腹痛脾阳不振,中脘气海章门。
脾俞胃俞足三里,诸穴出自背俞任。腹痛饮食停,取任脉阳明。
中脘天枢足三里,气海里内庭。
黄疸
阳黄胆俞阳陵,阴陵太冲内庭。
阴黄三阴交中脘,至阳足三里脾胆。
泄泻
急性泄泻阴陵泉,天俞上巨虚中脘。
慢性泄泻脘天枢,章门足三里脾俞。
痢疾
手足阳明治痢疾,合谷天枢上巨虚。
脚气悬钟阳陵泉脚气,三阴交配足三里。
便秘
大肠经俞治便秘,天枢支上巨虚。
脱肛
百会督脱肛,大肠俞长强。
癃闭
隆闭委阳肾不足,三交气海肾阴谷。
湿热癃闭不排尿,阴陵血海三阴交。
外伤
外伤膀胱经癃闭,血海三阴交中极。
水肿
通调三交治水肿,阳证合谷肺人中。
阴证脾肾阴陵泉,水气三焦三里共。
遗精
梦遗心俞关神门,滑精太虚三里肾。
关元大棘并志室,梦遗滑精均可针。
阳痿
阳痿肾俞三阴交,命门关元把病消。
疝气
三阴交寒疝,大敦并关元。
中极归来湿热疝,太冲三交阴陵泉。三角灸狐疝,大敦并关元。
妇科:气海三交经不调,太冲太溪经来早。
经迟血海及归来,三里肾脾乱信交。痛经实中极,次髎和地机。
命门肾治痛经虚,关元大棘足三里。气海血枯经闭,脾俞肾俞三里。
三阴交血滞经闭,合谷行血海中极。崩漏取脾及任脉,关元三阴交隐白。
带下取脾及任带,带脉白环交气海。
胎位不正灸至阴。15-20分。滞产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有疗效。乳少乳根少泽中。阴挺阴挺白会棘气海,维道太冲及照海。
儿科:水沟印堂急惊风,十宣合谷及太冲。
关元中极遗尿,肾俞膀胱三焦。四逢商丘小儿疳,足三里穴及下脘。
小儿麻痹下支瘫,殷门伏兔阳陵泉。肾脊环跳足三里,夹梁俞带腹瘫痪。
臑俞肩髃髎曲池,上支合谷手三里。
外科曲池合谷治风疹,血海委中膈天针。
疔疮灵台身柱,刺血委中合谷。痄腮外关翳风,颊车合谷关冲。
乳痈阳明厥阴经,三里梁丘期内井。(肩井)肠痈阑尾天枢,曲池三里用足。
承山次髎会阳,长强二白痔疮。扭伤肩部髃贞髎,曲池小海井肘笑。
阳池阳溪腕阳谷,肾俞委中阳关腰。梁丘膝眼阳关膝,秩边承扶髀环跳。
解溪昆仑踝丘墟,椎柱肩外悬溪洛。落枕椎柱肩外俞,悬钟和后溪。肘痨(劳)曲池压痛点肘劳,合谷手三里肘髎。
1、百会:
配四神聪——神经衰弱,尤其失眠症。
配风池——后头痛,巅顶痛即血管性头痛。
配关元、三阴交——子宫脱垂(阴挺)。
配灸百会一穴——治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加二间效更佳。
2、上星:
配上星透百会,头维透角孙、四白——血管性痴呆。
配攒竹、肝俞——球结膜炎。
配头维、四白——帕金森氏病。
配风池——鼻出血(倒经)、(血管硬化的鼻出血)
3、人中:
配内关、三阴交、委中、极泉、尺泽——中风或中风后遗症。
配内关、气舍——中枢性呼衰。
配内庭、天突——膈肌痉挛。
配内关——各种痛症止痛。
配内关——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休克。
配足三里、人迎——可调高血压,低血压,既能降血压,又能升血压。
4、关元:
配灸关元穴有增加机体免疫机能,对各种因免疫低下所导致的疾病有效,一般喘症、性功能减退、风寒湿痹。
配灸关元、针神门、承山——脱肛。
配灸关元、针三阴交——胎盘滞留,膀胱炎。
配蠡沟——阴道滴虫或感染性阴道炎。
5、中极:
配三阴交、次髎——痛经,月经不调。
配三阴交——无卵月经。
配秩边——前列腺炎或肥大。
配三阴交、阴陵泉、肝、胆、脾俞——糖尿病及其所导致膀胱残余尿。
6、中脘:
配四白、后溪、申脉、长强——癫痫。
配梁门、天枢、水道、关元、足三里——胃下垂。
配太冲、内庭——慢性胃炎。
配肝俞、脾俞、足三里——胃、十二指肠球溃疡。
配人中、内关、下巨虚——癔病性呕吐,厌食、哮喘。
7、太冲:
配合谷——高脂血症。
配合谷、四神聪——烦躁症。
配阳辅、睛明——眼底动脉出血。
配阴陵泉——黄疸性肝炎。
配阴陵泉、足三里——慢性肝炎。
8、风池:
配完骨、天柱——治脑缺血性疾病,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塞,缺血性的延髓及假性延髓麻痹。
配风府——视神经缺血性萎缩症。
配颈夹脊刺——治疗颈椎综合症,颈性耳鸣,颈性眩晕,颈性头痛。
配大椎刺络、足三里、合谷、孔最——外感。
9、环跳:
配大肠俞、阳陵泉、委中——坐骨神经痛。
配足三里、解溪、三阴交——下肢麻痹及肌萎缩性疾病。
配梨状肌损伤是环跳穴主治特长。
10、足临泣:
配外关——耳鸣。
配人中、听宫——耳聋。
配支沟——肋间神经痛。
11、内关:
配足三里——增强心功能,治疗病窦综合征。
配心俞、膈俞、肺俞——冠心病。配③神门、大陵——心动过速。
12、外关:
配加局部取穴治疗网球肘。
配大肠俞、合谷、飞扬、人中——风湿痹痛。
配大椎刺络、丰隆——疟疾。
配膻中、乳根刺络——乳腺增生。
13、委中:
配大肠俞、次髎、秩边——马尾神经损伤。
配三阴交——中风下肢不遂。
配丘墟透照海——足内翻。
14、秩边:
配阳痿、遗精、早泄、不射精症等男性及女性性功能障碍要穴。
配下肢瘫痪、疼痛要穴。
配前列腺炎、肥大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要穴。
配女性阴道疾病。
15、大肠俞、肾俞:
配关元俞、次髎——慢性肠炎(五更泻),慢性痢疾,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痛。
16、胆俞:
配肝俞、膈俞、脾俞
治疗胰腺炎、胆结石及炎症引起的痛症,胃痉挛,及胃、十二指肠痛症。
治疗糖尿病、胃下垂。
治疗胃肠功
17、肺俞、膈俞:
配大椎、心俞加刺络
治疗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
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对冠心病效佳。
18、攒竹:
配太阳、丝竹空——三叉神经痛第一支痛。
配下关、四白——三叉神经二、三支痛。
配迎香、四白——鼻窦炎。
配丝竹空、申脉——眼睑下垂。
19、后溪:
配大椎加刺络法——臂丛神经痛。
配尺泽、极泉——尺、桡、正中神经麻痹。
配绝骨——颈部肌肉损伤(落枕)。
配申脉、印堂——癫证。
20、三阴交:
配中脘、内关、印堂、百会——治疗郁证。
配阴陵泉——低蛋白浮肿,早期肝硬化水肿,淋巴管梗塞性下肢浮肿。配归来——输卵管原发或继发性不孕症。
21、足三里:
配丰隆——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
配各种免疫机能低下引起的疾病。
配风池、四白、哑门——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
配曲池、风池、大椎、中脘、三阴交——运动神经元疾病(早期效佳)。
配天枢、中脘——治疗脾胃不合诸症,消化不良,胃脘痛,胃、十二指
肠球溃疡,各种慢性胃炎。
22、太渊:
配列缺、孔最——急性支气管炎。
配人迎——无脉症。
配太冲、球后——视神经萎缩。
23、合谷:
配四神聪,加局部刺络——面积痉挛。
配阳白、太白、四白及经筋刺法——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病久6个月以上经各种方法治疗不愈病例)。
配为外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配穴。
24、曲池:
配加局部刺络——网球肘。
配极泉、尺泽、合谷——上肢麻痹病(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配上巨虚——急性菌痢、肠炎
25、天枢:
配曲池、风池、大椎、血海——过敏疾患、荨麻疹等皮肤病。
配内庭——小而消化不良,厌食症。
配丰隆——驱蛔虫作用。
26、人迎:
配太溪、冲阳——风湿性动脉炎。
配气舍——颈动脉供血不全诸症。
配局部围刺法、照海——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低下及单纯性肿大。
27、涌泉:
配劳宫——指压法,改善中老年人血液循环,从而治疗周围血管循环。配趾端刺络——烦躁症。
配劳宫、人中、丰隆、间使——精神分裂症。
配指压劳宫、涌泉、印堂——疲劳综合症,并能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28、阳陵泉:
配日月、丘墟、肝俞、胆俞——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
配阴陵泉——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配绝骨加局部排刺——颈前肌萎缩症。
配委中、阴陵泉——腓总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