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编译幼儿接受导管治疗易发动脉血栓

一项单中心研究表明,接受心导管插入术的患儿中约1/10会发生动脉血栓。尤其在婴儿中。该研究于年1月23日先于Heart在线发表。术后细心的照顾这些患儿对患儿早期血栓检查和最初抗凝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ManuelaAlbisetti等医师表示,这次研究纳入例患儿,其中30%为12个月或以下的婴儿;其余为1~19岁的少年儿童。患儿均在入院后12个月接受了经股动脉插管术用以诊断疾病或作为介入治疗。此外,87例患儿根据需要接受了经股静脉插管术,其中37%为婴儿。

手术完毕后,婴儿均被短时间应用压缩绷带进行包扎(除体重减轻及身长缩短者)。相较而言,婴儿比少年儿童更易患紫绀型心脏病。

抗凝治疗对事件发生无影响

研究期间患儿手术时长平均为94.31min,术中穿刺次数范围在1~6次(中位值为1次)。穿刺后普通肝素单次静脉注射剂量为IU/kg,1h后再次注射50IU/kg。同时,患儿均根据活化凝血时间法(目标值秒)接受每30min一次的抗凝治疗检测。

在导管插入术后,患儿立即接受依诺肝素注射(2个月内婴儿与少年儿童剂量分别为每12h1.5mg/kg与1.0mg/kg)。在诊断后用药持续24h,而在介入治疗后用药持续48h。用药于晚间开始,且在其后患儿仍需接受每日3~5mg/kg阿司匹林注射,根据手术类型用药3~6个月。

研究结果表明,14例(11.4%)患儿发生动脉血栓;其中12例为婴儿,2例为少年儿童。而在4周及以下的婴儿中,57%发生动脉血栓。以下3项为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因素:

更为年长(OR0.49;95%CI0.28~0.86);

更重的体重(OR0.78;95%CI0.65~0.92);

更高的身高(OR0.93;95%CI0.90~0.97)。

此外,被诊断出患紫绀型心脏病的患儿有更易患血栓的倾向(OR2.87;95%CI0.90~9.15)。Logistic回归分析(仅限12个月及以下的婴儿)结果表明更为年长的患儿与血栓风险下降有关(OR0.;95%CI0.00~0.18)。

术后检测尤为重要

心导管插入术后需通过触诊检测患儿足脉搏。前6h内每1h一次,其后每8h一次。如果穿刺一侧的腿部比对侧的脉搏虚弱或无法寻找时,则需要通过多普勒超声和血压进行测量。当患儿灌注量下降时,多普勒影像将用于排除动脉血栓。

如果患儿被确诊发生血栓,则需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普通肝素直至临床及放射线学部门解决这些血块问题(至多4周)。如该时间点时血栓仍存在,则改用3~6个月阿司匹林。患儿在3个月时接受首次随访,其后每年一次。随访包括临床指征测量及超声检测。

研究人员表示,更为年幼和体型更小的儿童,具有更细的血管。而血管痉挛往往是在对细小血管穿刺后发生,同时导管移动会诱发患儿内膜损伤,从而使血栓更易形成。先前研究表明了导管术后患儿血栓发病率为0~30%,而导致结论范围如此宽泛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研究设计、排除/未排除年长患儿、不同的临床及放射线学部门血栓诊断标准,以及导管术后诊断患儿的时间点不同(动脉脉搏因血管生成而逐渐恢复,从而影响诊断)。基于此,一个定义明确的临床诊断工具或可在导管术后用于患儿诊断,且可能比常规多普勒超声检测更具敏锐性。当血管再生时,通常在婴儿患儿中血管易与股动脉血管混淆。因此对患儿作出调整,移除压缩包扎;促进血肿再吸收;溶栓或/和重塑小块皮瓣或可有助于动脉脉搏恢复。

手术因素或影响患儿转归

来自卡塔尔的ZiyadM.Hijazi医师对本次研究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该研究得出的血栓发病率数据比自己预计、甚至比多数参考文献都要高很多。但普遍来讲,由于检测用鞘(3-Fr)的可用性提高,现今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呈较低趋势。因此每个儿科导管室应准备全尺寸器械。Hijazi医师还提到了其他可能影响患儿发生血栓的因素:包括手术医师经验、穿刺尝试次数以及穿刺位置(会影响导管尺寸的选用)。

Hijazi医师强调,血栓通常不难发现;特别是重度血栓导致肢体缺血时。但多普勒超声应始终与临床检测相结合,以保证检测准确。此外,根据医疗协议,当肝素在6h内无作用时,启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不失为另一项治疗方案。

译自:







































甯歌鐧界櫆椋庣殑娌荤枟鏂规硶
鍖椾含鏈鏈夊悕鐨勬不鐤楃櫧鐧滈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dwh/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