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危害 > 影像学习35颈动脉易损斑块MRI >
影像学习35颈动脉易损斑块MRI
图释
图1.CE-MRA示左侧颈内动脉近段管腔偏心性狭窄,闭塞。左侧颈内动脉远心段未见显示。
图2.冠状面3D-T1WI相平扫,左侧颈内动脉近段管腔偏心性狭窄,闭塞。管壁增厚,呈不均匀高信号。
图3.冠状面3D-T1WI相平扫MPR重建横轴位,管壁增厚,斑块呈不均匀高信号。
图4.冠状面3D-T1WI相增强,管壁增厚,斑块呈不均匀强化。
图5.冠状面3D-T1WI相增强MPR重建横轴面,管壁增厚,斑块呈不均匀强化。
1简述
颈动脉斑块分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两类。稳定斑块指:(1)纤维帽(fibrouscap,FC)厚度大;(2)脂质核心小于2/5;(3)斑块内未见钙化。硬斑和扁平斑为稳定斑块。易损斑块除指易诱发急性脑缺血的高危斑块外,进展迅速的斑块也被认为是易损斑块。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已经被确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颈动脉分叉处,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斑块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易损斑块的诊断标准:在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主要标准:(1)管腔狭窄大于90%;(2)薄的FC和大的脂质核心;(3)活动性炎症,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有时有T细胞浸润;(4)内皮脱落及表面血小板聚集;(5)斑块裂隙。
2影像预测
LRNC(脂质坏死核心)因T2WI采用的回波时间不同及LRNC的物理特性液相、固相的不同,在T2WI相信号强度不一,有时报道低信号,有时报道中等或者高信号。仅T2WI难以鉴别LRNC,LRNC若为甘油三酯,则为短T1短T2,LRNC若为胆固醇则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LRNCT1WI相呈高信号。IPH(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信号取决于血红蛋白的结构和氧化状态,因此跟出血时间有关,T1WI相作为首选,信号与出血时间有关,在出血早期,高铁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亚急性期,高铁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外,慢性期,则以含铁血红素为主。斑块FC,富含胶元的基质和平滑肌组成,有研究发现,大多数斑块可见高信号带,有时斑块内层弧形T1WI等信号,T2WI及PDW强弱不等信号,而3D-TOF序列多为低信号。
(原作者:李红英;本网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