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危害 > 要做医生,不做读片匠 >
要做医生,不做读片匠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拥有例病例+征象+讲座
本文作者: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刘赫铮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教授甄橙
刘玉清的学术生涯始终贯彻着一个信念,即放射科医生应该是临床医生,而不是只会看X光片的“读片匠”。虽然他的这一想法很多时候都与我国医疗体制的整体状况有矛盾,但是他始终坚持这种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年4月16日,医院外科主任吴英恺院士的领导下,中医院宣告成立。这是全军乃至全国医院。医院抽调了一部分业务优秀的人员来到医院,其中就包括时年33岁的刘玉清。
两年后,医院医院,刘玉清担任放射科主任,直到年。其间,他为了实践自己的学术信念,在全国各学科全面学习苏联、放射科被定位成医技科室的情况下,创立巡诊制度,坚持参与临床一线的诊断工作。刘玉清年轻时接受的是综合性的医学教育,进入放射科工作后,早期主要从事普通X线诊断工作,对胸心、胃肠、骨关节等部位的X线诊断都有涉猎。
随着X线放射学的发展,放射科各个分支领域逐渐建立,刘玉清虽然主攻心血管放射学,但是他清醒地意识到广博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又带领放射科同仁开展了“X线—病理”对照和“X线—手术”对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出“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思维方法和诊断过程,并且一直呼吁在国内建立“大影像”学科。这说明刘玉清始终没有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心血管放射学这一个专业分支领域内。
刘玉清经常对学生以及科内的青年医生强调,放射科的医生绝不仅仅是“读片匠”,放射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不是临床辅助学科,放射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他的这一思想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刘玉清指导博士生李坤成(摄于年)
可能是年轻时受日德派系医学教育的影响,刘玉清非常重视基础工作。他自己受益于这种训练方式,也把这种工作方式用于培养年轻人。比如,年轻的放射科医生刚刚开始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刘玉清要求年轻医生要先看例正常造影,搞清楚正常影像的特征。刘玉清认为,只有基础打得好,才能准确作出诊断,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刘玉清强调不要单纯依赖影像学证据作诊断,因此他在诊断病人之前,总是要仔细询问病人的具体情况,从性别、年龄到心电图、病史,都要做仔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诊断。
身为一名放射科医生,对病人本身的情况如此 放射诊断学专业需要非常广博的医学知识,对于各个临床医学分支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而且需要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放射诊断工作。这正是刘玉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二要密切联系临床工作。
因此,刘玉清要求刚进科的年轻医生一定要去不同的科室轮转。医院轮转一年,医院,再要到超声科、心电图室、核医学科等不同岗位以及心内科和心外科轮转一定的时间。这样培养出来的放射科医生,才能够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刘玉清培养年轻医生的标准。
除临床实践之外,刘玉清还要求放射科医生熟悉病理知识,经常把放射科影像结果与病理科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在刘玉清担任放射科主任期间,医院放射科医生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但诊断水平也非常高,得到了病人和院方的一致认可。医院放射科也因此获得很高的威望。
一次,一位其他科室的进修医生在放射科常规的读片会时间闯了进来,没有打招呼,就私自翻找他要找寻的X光片。刘玉清询问他有什么事,进修医生说因为要查房,需要找回病人的片子。放射科医生没有理会他,继续在刘玉清的主持下开读片会。第二天,时任医院院长郭加强亲自带着进修医生来放射科道歉,因为那位进修医生扰乱了医院放射科正常的工作秩序。可见,医院放射科在医院里是很有威信的。
刘玉清,天津市宁河县人,年3月14日出生。中国医学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者。年参与创建医院(年改称医院)放射科,在医院(医院)放射科工作至今,组建国内心血管病中心。在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动脉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等领域的放射诊断研究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的研究中,业绩卓著,处国内领先地位。大动脉炎的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领导我国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于年顺利加人亚太放射学会,并在年成功加入国际放射学会。曾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首批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