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调理方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的动力是“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亦血瘀。要想保持健康,使身体的修复部队能够及时到达需要的部位,就一定要祛除瘀血,保持气血通畅。自古以来,医家都认为淤血导致的多是怪症,很多病症都稀奇古怪的,有的时候是寒证,有的时候是热证,其实,这都是气血失和、阴阳不调的结果,只要瘀血一解除,气血调和了,所有的症状就会烟消云散。本章介绍气虚血瘀的调理方药。
补阳还五汤使用说明
出处及来源: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
使用时间:年
常用剂量及煎服法:黄芪四两(60g),当归二钱(10g),赤芍药一钱半(10g),地龙一钱(5g),川芎一钱(10g),红花一钱(5g),桃仁—钱(10g),水煎服。
适合调理的心脑血管病症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脑血栓、动脉硬化症、心脏瓣膜病、脑中风后遗症等。
适合使用本方的依据:
1。半身不遂,肢体麻痹不仁,或身体痛;
2。浮肿,下肢为甚,自汗,恶风;
3。舌质多淡胖,呈紫暗色,或有瘀斑瘀点。
现代临床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心脑血管疾患有良好的疗效,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还能降低血液黏度。王氏报告,60例8天内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患者,其中定位有颈动脉系者占95%,椎基底动脉系者5%,91.7%的患者伴高血压,43.3%伴冠心病,20%伴糖尿病,随机取30例以补阳还五汤治疗,并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治疗的30例作为对照,结果可见随着疗程的延长,两组的疗效均逐步提高,但至2月时本方显效率比对照组明显为高,多数服用本方者在三周即可见效,于2月达最佳疗效。此时获基本治愈者11例,显效14例,好转1例,无效4例,但服药超过2月,疗效就不再显著提高。经过血液流变学测定,全血比黏度、血清比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沉K值及纤维蛋白含量均在服药二周后较药前显著下降。
郑氏以本方治疗冠心病41例,经治疗2月后其中21例轻度心绞痛患者获显效者5例,改善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显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的26例中,显效4例,改善17例,经治疗4月好转者1例,心电图总有效率为53.7%。
王清任,亲验尸体著医书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针对中风半身不遂而制的方剂。王氏指出:“人之半身不遂,由元气亏损。夫人之元气,分布周身,若亏损过半,经络自然空虚,……故半身不遂。”后世将此说法归结为“气虚血瘀”。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的动力是“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亦血瘀。一旦气血不能荣养肢体,便致萎废不遂。补阳还五汤是一张补气活血的方剂。方中主要以大剂量黄芪补气,小剂量当归、赤芍药、川芎、地龙、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适用于中风气虚、心脏病等血瘀证。
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玉田人,清代著名医家。曾在北京行医,名噪京师,注重实践,勇于创新。以《医林改错》一书而著称于世。
王清任为纠正古人“脏腑错误”,决意弄清人体解剖情况。为此不避污秽,亲自在荒坟连续10天观察了30多具小儿尸首。又两次到刑场观看剐刑,多次向见过尸体的战场官员请教,“前后访验四十二年”,确认已明确脏腑一事,才绘成全图,撰成《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前人关于脏腑记述上的一些错误,并对中医气血学说有所发挥,所拟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至今为医界所赏用,在历代医籍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临床用好补阳还五汤的关键是对气虚血瘀证的把握。这里所指的气虚证,主要是指黄芪证,因为本方中黄芪的用量重达四两,黄芪证的自汗而浮肿及麻木不仁是必见的。瘀血证则主要表现在舌质上,舌质多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当然,若血液流变学检查出现血液黏度增高的话,也是诊断瘀血证的重要依据。
扶正祛邪的“王道”之药——黄芪
中医有“扶正祛邪”的说法,即当人体的抵抗力不足时,治疗的方针是维护和支持体内的正气,待正气充旺,自然能战胜邪气。黄芪所治疗的病证,正是体内正气不足的病证之一,即“气虚证”。黄芪的作用比较和缓,而且副作用少,适用于长期服用。所以,人称黄芪是“王道”的药物。
正确使用黄芪的关键是识别“黄芪证”与“黄芪体质”。
汗出而浮肿,是黄芪证的特征。前人说黄芪主治“肌表之水”就是指此而言的。黄芪证的自汗,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进餐时出汗很多,以上半身为显著。有的自汗以外,入夜也出汗,表现为一觉醒来,周身如浸在水中。大部分患者伴见四肢发冷、畏凤、易感冒、下肢浮肿、小便少。因为伴有浮肿,患者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需要指出,有时黄芪证并不表现为明显的自汗,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素出汗比较多,稍加劳动,即易汗出,或曾有自汗、盗汗史。
“黄芪体质”是指容易出现黄芪证的一种体质类型,也是适宜长期服用黄芪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其特征如下:
外观特征:体型偏胖,精神疲惫,面色黄暗或暗红,缺乏光泽;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湿润;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面部及下肢多有浮肿;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中老年人较多见。
好发症状:易疲乏,易出汗,易头晕,胸闷气短,运动后尤为明显;能大量进食而不耐饥饿;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浮肿;畏风,易于鼻塞、气喘;手足易麻木,骨关节疼痛;溃疡难以愈合。
形象地说,“黄芪体质”肌肉松软、多水多湿,很像一个盛水的皮囊或一块水豆腐。这种体质类型的形成除遗传因素以外,尚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营养不良、贫血、久病等有关。
但是要注意,黄芪也不能滥用。因为黄芪性质偏于温热,对体质实热、消化不良、急性感染性发热、腹满腹痛便秘者,用之不但无效,相反还有加重病情的不良反应。
中药黄芪的蜂疗制法——蜜炙黄芪
蜜炙黄芪是把黄芪用蜜炙过,生黄芪和蜜炙黄芪这两种药的作用是不同的。生黄芪是补气的,可以排脓止痛;蜜炙黄芪以补中为主,主要用来补中焦,补中气,补我们脾胃之气。但是蜜炙黄芪容易上火,现在很多时候用生黄芪来代替。
张仲景有个方子叫黄芪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上黄芪,配了点山东的特产高梁饴。这个方子治疗消化道溃疡效果非常好。比如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往往会出现消化道溃疡,比如胃溃疡。因为消化道溃疡跟精神紧张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用黄芪建中汤来治疗。黄芪建中汤里所含的中药成分为:蜜炙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姜、枣和高梁饴。
蜜炙黄芪和生黄芪是交替着用的,这个星期用蜜炙黄芪,那么下个星期就用生黄芪,因为蜜炙黄芪容易让人上火,如果长期用的话,量要适当地减少,用10克左右就可以了。桂枝、炙甘草都是6克,白芍12克,姜切3片,大枣放六七枚,高梁饴糖放两三块就可以了,然后用水熬,当四杯水熬成两杯水的时候就熬好了。这个方子最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些加减,早晚各喝一杯,是很养胃的。
民国大医张锡纯用黄芪急救“大气下陷”
民国期间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家,叫张锡纯。他在沈阳、天津等地行医,在当时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张锡纯在沈阳创医院——医院。我们曾经对现代的一些中医名家做过调查,在读过的医书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有70%的人选择了这本书。
张锡纯在他的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医案:在沈阳,有一个姓于的女子,30多岁了,丈夫去世后就回到娘家住。她因为会说英语,所以在民国期间是很有人缘的,当时住在沈阳的英美商人,都让她教孩子汉语。有一天她突然不会说话了,气息不够用了,病情十分危急。恰好这时,她院里有一个青年学生是张锡纯的弟子,他就赶快跑去找张锡纯。
张锡纯以前就给这个女子诊过脉,他知道她的病叫大气下陷。大气是我们胸中的一股气,中医里叫宗气,就是指我们吸收到的外界空气里的清阳之气和食物里边的饮食精微化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气。宗气停留在胸中催动我们的心脏跳动,固摄我们的内脏。如果气虚不固了,内脏就会下垂,气机就会往下陷。
大气下陷用什么药来治疗呢?就用生黄芪,然后配一点升麻、柴胡等这些往上提升的药。那个女病人在吃了几服药之后就慢慢恢复了,可见这个黄芪真的是很神奇,功效很好。
用黄芪一定要选对人。一般情况下,需要用一段时间黄芪,才能把人体的气慢慢补足,不会立刻就补上来。而人参是可以救急的,像是一个心衰的人,心气欲脱的时候用人参,马上就能回阳救命,所以人参往往用来救急。
黄芪和人参都是补气的,作用也差不多,但是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人参是大补元气的,黄芪是补卫气、中气的。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黄芪入药劲比较缓,不是说我们今天吃了黄芪,明天就见效了。黄芪要经常用才能见效,属于一种滋补类的药材。像张锡纯那样用了黄芪就马上见效的,是各味药物搭配得好,辨证准确。
气虚血瘀的心脏病人,可用补阳还五汤
气血像夫妻,气为阳,是丈夫;血为阴,是妻子。气虚是什么呢?气虚就好比一个家庭里,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太懦弱了。我们可以设想,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懦弱无能,这个家会成个什么样。首先,这个家的经济来源会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温饱得不到保证,一家人只能在低水平的生活中生存;其次,由于丈夫太懦弱无能,家庭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欺侮。丈夫懦弱,家庭会如此,那么气虚之后,一个人的身体又会怎么样呢?首先,他的脏腑功能会低下,精神委顿、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不动就会出虚汗。其次,就是抗病能力减弱,什么微小的病毒都可以欺负它,一阵寒风吹来,别人都安然无恙,但气虚之人却可能大病一场。
其实,气出现的问题,还有气陷、气滞、气逆等情况,但气虚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主要说说气虚。那么,气虚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
气虚的人,第一个表现就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这是一种懒言懒语的状态,多一句话都不愿意说,这不是性格的问题,是自己总觉得没有多余的力气,总是提不起劲儿来做任何事儿。
第二个表现是头晕目眩,动辄自汗。这种人不动弹的时候是没有力气,动弹起来,就会出现一些力不从心的表现,比如头晕,《黄帝内经》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就是说,如果气虚的话,人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和耳鸣的情况,甚至连抬头的力气都不足。
同时,气虚的人因为体内的水湿无法运化,造成水湿停滞,这种人往往会出现浮肿,早晨脸浮肿,晚上下肢肿,有的人舌头两侧会出现齿痕,原因就是水湿使得舌体肿大,被两侧的牙齿压迫导致的。另外,他们的舌头上也会出现很多的水液,看上去总是湿漉漉的。
气虚的人,因为体表的保护力不足,中医叫卫气不足,所以总是会感冒,一阵风吹来,别人没有问题,可这气虚的人就感冒了。
因为气属阳,气虚则阳不足,所以气虚的人往往容易感觉冷,这叫畏寒,这种情况是穿上衣服就暖和,但少穿一点,就觉得冷。
下面,我们来谈谈瘀血。大家知道,身体有着很强的自我愈合能力,一般情况下,如果哪里出现了问题,比如有外邪侵入了,身体就会有所反应,它会调集自己的修复部队,及时赶到那里和外邪斗争,修复自己的身体。这种自愈能力是和大自然一起演化而来的,非常强大。
可是,有时候,我们的修复部队无法到达指定的位置,无法进行修复,这就像那场交通事故里的救护车一样,被堵在路上,无法及时工作。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它们的运行呢?原因有几种,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痰、湿和瘀血。
血液不能正常流布,却病理性地停留在经脉之中,就变成了瘀血。我们可以用高速公路来作比喻,有的瘀血在经脉里面,就像在路面上不走的车辆,包括那些占领了应急车道的车辆,它们的危害最大。有它们存在,我们的气血运行就会严重受阻。还有一些瘀血在经脉之外,这就好比被撞出了高速公路的车辆,虽然对运输的影响不大,但它们可能随时着火,而且这些瘀血会造成诸如疼痛之类的问题,也是一些麻烦制造者。
所以,要想保持健康,使身体的修复部队能够及时到达需要的部位,就一定要祛除瘀血,保持气血通畅。自古以来,医家都认为淤血导致的多是怪症,很多病症都稀奇古怪的,有的时候是寒证,有的时候是热证,其实,这都是气血失和、阴阳不调的结果,只要淤血一解除,气血调和了,所有的症状就会烟消云散。
那么,这种气虚血瘀的心脏病,到底该怎么调理呢?经过中医辨证,可以选择服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
另一个重要的气虚血瘀调理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这是一首古代治疗“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多种慢性疾病。
常用剂量:生黄芪60g,桂枝15g,肉桂15g,白芍20g,赤芍20g,生姜30g或干姜10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或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两下肢多浮肿。中老年人多见。
适用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高黏滞血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风后遗症、窦性心动过缓、血管神经性水肿、原发性低血压、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糖尿病眼底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肥胖症。
本方方证: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药理研究: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增加血管流量、活血化瘀、增加免疫、促进细胞代谢等作用。
注意事项:体瘦、腹胀者慎用。
什么叫血痹?就是四肢麻木疼痛。张仲景发现,这种病就是那种养尊处优的尊容人最容易得。由于好逸恶劳,饮食肥美,这些人大多体胖肉松,稍一活动,即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而且,对风寒特别敏感,稍一受凉,即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稍坐一会,又身体麻木。现在看来,所谓的血痹,大多是中老年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病变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机会较多,尤其是那些舌体比较胖,肌肉松软,一动就气喘,两下肢浮肿的中老年患者。
本方中黄芪量大,为60g;芍药是赤芍、白芍各20g;桂的用量也大,肉桂、桂枝共有30g。黄芪用大量,是考虑到患者食欲较好。凡能食而无力者,是使用大量黄芪的指征。而且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到四两,相当于g。赤芍活血,可以消除血栓,故重用。
至于方中桂的应用,有两点要说。
一是为何肉桂、桂枝一起用?这是一些经方家的习惯用法,可能也不一定最佳。桂枝之名始见于《伤寒论》,而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没有桂枝的名称,唐代的《新修本草》说:“其牡桂嫩枝皮为肉桂,亦名桂枝。”《本草衍义》则说:“本经止言桂,中经由言桂枝者,盖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可见唐宋以前言桂枝,是用桂的嫩枝上皮。而现在肉桂的基原就是桂的枝皮或干皮,这与唐宋以前所用的桂枝是一样的。所以,当必须大量使用桂时,必定要用肉桂,但考虑传统的用药习惯,桂枝的功效也不能忽略,所以,往往桂枝、肉桂同用。
还有一点,为何大量使用桂?桂是通阳药,对心功能不全者,桂是必用的。张仲景当年治疗严重心悸的桂枝加桂汤,则桂用至5两。如果以每两相当于现代3g计算,则应达到15g,如按照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的考证结果1两=15.g来计算,则用量应达78g。再按照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用药比例来看,黄芪桂枝芍药的用量应是相同的,均是三两,现在黄芪为60g,赤芍、白芍共40g,而肉桂、桂枝仅30g,桂枝还是最少的。所以,理论上桂的用量还有增加的空间。从一些经方大家用药情况来看,并没有发现桂枝、肉桂伤阴动血的副反应。相反,原先的舌嫩红可以变的淡一些,这可能与心功能好转后供血供氧增加有关。
患者服用上方的效果,是渐现的。一般服用半月以后,自觉症状就会好转,然后坚持服用,最后基本恢复健康。这归结于耐心的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必须长期服用。
舌尖的中医立足科学中医,白癜风医院武汉哪家好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