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学代码303知识点笔

《心血管内科学》(代码)医学卫生资格考试主治医师中级职称大纲动态、经验技巧模拟题库无忧通关辅导课程课件押题密卷历年考点系列:

目录

知识点笔记

雷诺病

低血容量性休克

联合瓣膜病变

心神经官能症

多发性大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

___________

雷诺病

一、概述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本病少见,多发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本病的病因未完全明确,常有家族史,起病缓慢,以冬季多发,发作与受寒、精神紧张有关,尚无特效治疗,只有对症治疗。

二、临床表现

1.发作时指端苍白,继而发紫,伴局部冷感、麻木、疼痛,数分钟后缓解,局部皮肤转为潮红伴有烧灼、刺痛感,然后恢复正常;

2.病情严重者,长期发作可致皮肤萎缩、增厚、溃疡,甚至指端坏死。

三、诊断依据

1.突发指端苍白、发紫、麻木、疼痛,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局部皮肤潮红;

2.甲皱微循环检查,可见与指端苍白-紫绀-潮红相应的血管功能性改变;

3.激发试验:将手浸于冰水中一分钟,可诱发上述病症的发作。

治疗原则

1.防止四肢受寒,避免精神紧张,戒烟;

2.应用血管扩张药。

用药原则

一般病例可口服妥拉苏林,烟酸等药物,病情较重者可用“C”药肌注或静注。

辅助检查

一般病例以检查框限“A”为主。疑难复杂病例,可加作检查框限“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症状体征改善;

3.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专家提示

雷诺病的特点是肢端小动脉痉挛,出现苍白--紫绀--潮红现象,病因未明。如找到病因的称继发性雷诺现象,可见于风湿性疾病,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以应用血管扩张剂为主,要注意保暖,防寒戒烟,避免精神紧张或创伤,以减少发作。

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概述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如严重腹泻、剧烈呕吐、大量排尿或广泛烧伤时大量丢失水、盐或血浆;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肠道溃疡引起大量内出血;肌肉挫伤、骨折、肝脾破裂引起的创伤性休克及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血浆外渗均属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查明病因并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升压药。

二、临床表现

1.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肢端湿冷;

2.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者昏厥,甚至昏迷;

3.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发绀;

4.尿少,甚至无尿。

三、诊断依据

1.继发于体内外急性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或有液体(水)严重摄入不足史;

2.有口渴、兴奋、烦躁不安,进而出现神情淡漠,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3.表浅静脉萎陷,肤色苍白至紫绀,呼吸浅快;

4.脉搏细速,皮肤湿冷,体温下降;

5.收缩压低于12.0--10.6kPa(90--80mmHg),或高血压者血压下降20%以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

6.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测定有助于监测休克整理程度。

四、治疗原则

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升压药物;

3.病因治疗:即迅速查明原因,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

五、用药原则

1.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首要措施是迅速补充血容量,因而短期内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右旋糖酐、全血或血浆、白蛋白以维持有效回圈血量;

2.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给予止血药物并迅速止血或防止继续失液;

3.补足血容量后血压仍低时可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

4.药物止血或纠正失液无效时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尽快手术治疗;

5.补充电解质、维生素。

六、辅助检查

1.典型、病情较轻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病情严重,或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者,检查专案可根据可疑病因选择相应的其他检查。

七、疗效评价

1.治愈:出血或体液丢失停止或基本得到控制,体液及血容量得到补充,血压恢复正常,尿量每小时在30ml以上,尿镜检无异常,休克临床征象消失。

2.好转:病因基本得到控制,血压控制稳定,休克临床征象好转;

3.未愈:出血或体液丢失没有控制,体液及血容量未得到补充,血压仍处于休克水平且不稳定,休克临床征象无好转或恶化。

八专家提示

低血容量休克,主要由于大量失血或失液而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血压下降和微循环障碍,因而治疗的首要措施是迅速止血并纠正失液。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或失液,如外伤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或压迫伤口医院就诊,病情较重者应迅速送医院(即能作各种大手医院)进一步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联合瓣膜病变

一、概述

后天性心脏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瓣膜合并受累时,即称联合瓣膜病。其病因绝大部分为风湿性心脏病。多以二尖瓣病变为主,和其他瓣膜联合发生。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共存者最常见。其瓣膜病变既可狭窄也可关闭不全。不同的病变类型,均改变心脏正常血液回圈,出现左心室单纯容量负荷增加、单纯压力负荷增加或两者并存。致左心室肌肥厚、顺应性降低。临床表现为:劳力性心悸、气促、心绞痛、心脏听诊区可闻杂音。

二、临床表现

1.劳力性心悸、气促;

2.心绞痛;

3.呼吸困难;

4.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或收缩吹风样杂音,主动脉听诊区可闻收缩期或舒张期样杂音;

5.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腹水等。

三、诊断依据

1.劳力性心悸,气促;

2.二尖瓣膜听诊区闻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或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主动脉瓣膜听诊闻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

3.X线表现肺血多,左、右心室均可增大,肺动脉段凸出;

4.心电图示:左、右心室肥厚,ST段及T波异常;

5.彩色多普勒超音心动图示:病变瓣膜的异常变化,呈狭窄关闭不全,血流状态异常。

四、治疗原则

1.强心、利尿、调整心功能;

2.体外循环下行双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

五、用药原则

1.体外循环时,必用肝素并据病情需要应用抑太酶和人体白蛋白;

2.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3.术后据病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强心利尿药物;

4.术后华法林或新抗凝片服用终身。

六、辅助检查

1.大部分病例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部分诊断不明或需了解心脏供血及心输出量的病例,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

七、疗效评价

1.治愈:经瓣膜置换术后,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

2.好转:瓣膜置换术后,症状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八、专家提示

该病主要是由风湿病变引起,故此及时有效地对风湿热的治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如风湿病变累及心脏瓣膜,出现病理改变,并影响心功能,均应手术行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心功能维持情况。术后病人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心神经官能症

一、概述

本病是由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心血管一系列症状的功能性疾病,在病理解剖上无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男女均可患该病,常因情绪激动,持续过度兴奋,长期忧虑,导致中枢神经正常活动发生紊乱,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继而失调。临床上以心悸、心前区痛、呼吸憋闷,全身乏力、易激动、多汗、颤抖、失眠为特点。

二、临床表现

1.休息时、劳动后、精神紧张、疲乏后自觉心悸、心前区痛、呼吸憋闷;

2.易激动、多汗、颤抖、头晕、失眠;

3.可出现叹息样呼吸,四肢发麻;

4.心率常每分钟次以上,心音强有力,偶有室性早搏。

三、诊断依据

1.心悸、心前区痛、呼吸憋闷;

2.易激动、多汗、颤抖、失眠;

3.心率增快;

4.全面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

四、治疗原则

1.主要是作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给予安慰和鼓励;

2.镇静剂和心得安;

3.中医中药;

4.新针、耳针。

用药原则

一般情况下用框限“A”项便可以,如疗效不满意可加用“B”、“C”项药物。

五、辅助检查

一般需要做“A”项,以便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才考虑本病的诊断。

六、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血压、心电图、心率正常;

2.好转:症状改善,但心率仍较快或偶有期前收缩,心电图仍有非特异性ST、T波改变。

七、专家提示

心神经官能症,常常由于长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脑力劳动者,劳逸结合长期处理不当,病后体弱等原因引起。患此病后,首先要解除上述原因,重新调整工作和生活。正确认识本病的本质,起病是慢慢发生的,病程较长,常有反复,但预后是良好的。要解除自己“身患重病”、“身患心脏病”的疑虑,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有助于神经活动的恢复,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一、概述

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炎症,临床上根据受累动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为最多,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的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也可见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而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本病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5--45岁,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出汗、苍白,可伴关节炎和结节性红斑。

2.局部表现:

(1)头臂动脉型:上肢易疲劳、疼痛、发麻或发凉感觉,咀嚼时面部肌肉疼痛,情绪易激动,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易晕厥、视力减退和一过性眼前发黑。单侧或双侧桡、肱、腋、颈或颞等动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而下肢动脉搏动正常,上肢血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两臂收缩压相差>2.67kPa(20mmHg),下肢血压正常或增高。狭窄的血管部位可听到持续性或收缩期杂音;

(2)胸腹主动脉型:下肢麻木、疼痛、发凉感觉,易疲劳,间歇性跛行,上肢血压持续增高者可有高血压的各种症状,下肢动脉一侧或两侧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上肢血压增高,腹部或肾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可有左心室增大或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体征;

(3)肾动脉型:持续、严重或顽固的高血压,以及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四肢血压均明显增高。可有左心室增大或左心衰竭的体征,上腹部或肾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

(4)肺动脉型:单纯肺动脉型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紫绀、心悸、气短。肺动脉瓣区、腋部和背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

(5)混合型:病变累及上述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血管。大多数患者有明显高血压表现,其他表现随所受累血管的不同而异。

三、诊断依据

1.病史:有链球菌感染、结核、风湿或结缔组织病及家族史,青年女性多见;

2.临床分型及其表现:见主要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动脉炎活动期可有血沈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r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G、IgM增高;

4.心电图及X线检查:可有左心室肥大、劳损。

5.选择性主动脉造影:可明确狭窄的部位、程度及范围。

四、治疗原则

1.活动期的治疗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有结核或链球菌感染,应同时给予抗结核或青霉素G;

2.稳定期治疗

(1)血管扩张剂:可选用盐酸妥拉苏林,烟酸,盐酸苯S胺,低分子右旋糖酐,苯甲丙脯酸等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潘生丁,阿斯匹林。

3.手术治疗:

(1)动脉内膜剥脱加自体静脉片修补术;

(2)血管重建、旁路移植术;

(3)自体肾移植术和肾切除术。

4.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五、用药原则

1.在疾病活动期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其中以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为首选,若合并结核或链球菌感染,应同时进行抗结核或青酶素G治疗。

2.稳定期治疗选用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烟酸、低分子右旋糖酐、克普定、阿斯匹林等。

3.对慢性期、病情稳定半年至一年而病变局限者:有严重脑、肾、肢体缺血、影响功能但脏器功能尚未消失者;严重而顽固性高血压,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进行手术治疗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六、辅助检查

1.对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者检查框限可包括“A”、“B”或“C”。

七、疗效评价

1.治愈:手术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血压、实验室及X线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内科及手术治疗后,症状减轻,但血压未恢复正常;

3.无效:经治疗后各种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变化。

八、专家提示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侵袭全身大动脉的疾病,且多见于青年女性,严重者常可致残甚至死亡,因此,必须早期明确诊断及早期治疗。凡是青年人,尤其青年女性,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者,都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医院,即能作各种心血管造影和能开展各种血管外科手术及心血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以便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目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结节性多动脉炎

一、概述

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其发病与免疫机理失调有关。可以仅局限于皮肤(皮肤型),表现多形性,但以沿小动脉分布的结节为特征;也可波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系统型),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腹痛、肾损害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约4:1)。病情与受累的脏器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可发展迅速致死或致残,也可缓解和发作交替出现持续多年甚至痊愈者。

二、临床表现

1.皮肤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呈多形性,以结节为特征,一般0.5--1cm大小,一个或多个,沿浅表动脉排列或不规则地聚集在血管近旁,好发于小腿,呈玫瑰红、鲜红或接近正常皮色,有痛及压痛,结节中心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伴低热、关节痛、肌痛等不适。

2.系统型,常有不规则发热、体重减轻、乏力、多汗、关节痛和肌痛,常见的症状有高血压,可突然发生且难以控制,侵犯肾脏可有肉眼血尿、蛋白尿、肾绞痛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约半数病人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可致胃穿孔或休克,还可出现急性胆囊炎、肝坏死、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和亚临床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表现;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部分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紊乱;神经系统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炎、头晕、头痛、颈强直等,可引起偏瘫;呼吸系统偶可累及,表现为胸痛,咳嗽、咯血、血性胸腔积液等。皮肤损害与皮肤型相同。

三、诊断依据

1.不规则发热,伴有体重减轻,肌肉消瘦和疼痛,关节疼痛;

2.皮肤可见沿动脉血管分布的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有痛及压痛,或皮疹(丘疹、紫癜、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等);

3.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表现,或(和)消化道、心、肺、神经系统症状如急腹痛、呕血、便血、腹泻、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压、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抽搐、瘫痪、昏迷等;

4.血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常增高,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快,丙种球蛋白增高,部分患者肝功能减退,类风湿因数和抗核抗体可呈弱阳性至强阳性;

5.血管造影在肾、肝及其他内脏血管可显示中等大小动脉达1cm左右的动脉瘤性扩张,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具有以上1、2项及3、4项中部分表现,经皮肤和肌肉活检证实者,可以确诊。

四、治疗原则

1.避免滥用药物,防止药物过敏和感染,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

2.联合使用环磷山胺和皮质类固醇;

3.对症治疗:非激素类抗炎药、抗凝血药如消炎痛、阿斯匹林等;

4.中药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通络为主要原则。

五、用药原则

1.由于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应避免滥用药物,防止药物过敏和感染,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

2.诊断明确后及早应用皮质类固醇和环磷山胺,同时辅以消炎痛、阿斯匹林以及中药治疗。

六、辅助检查

1.对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者检查框限可包括“A”、“B”或“C”。

七、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好转;

3.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恶化。

八、专家提示

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侵犯多脏器和多系统的、原因未明的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多样,以皮肤结节为特征,沿浅表动脉排列或不规则地聚集在血管近旁,有痛及压痛,呈玫瑰红、鲜红或接近正常皮色,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或致残。因此,具有上述症状与体征的患者,医院住院明确诊断,给予系统治疗,并按医嘱坚持服药和定期随诊。同时不要滥用药物,防止药物及食物过敏和感染,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

未完待续……

更多资料、课程、题库请咨询或QQ同号

??更多往期精彩干货内容??

医学卫生资格考试主治医师中级职称《内科学》(代码)大纲动态、经验技巧模拟题库无忧通关辅导课程课件押题密卷考点汇总NO.02

医学卫生资格考试主治医师中级职称《内科学》(代码)大纲动态、经验技巧模拟题库无忧通关辅导课程课件押题密卷考点汇总NO.04

医学卫生资格考试主治医师中级职称《内科学》(代码)大纲动态、经验技巧模拟题库无忧通关辅导课程课件押题密卷考点汇总NO.05

医学卫生资格考试主治医师中级职称《内科学》(代码)大纲动态、经验技巧模拟题库无忧通关辅导课程课件押题密卷考点汇总NO.06

医学卫生资格考试主治医师中级职称《内科学》(代码)大纲动态、经验技巧模拟题库无忧通关辅导课程课件押题密卷历年考点NO.07

医学卫生资格考试主治医师中级职称《内科学》(代码)大纲动态、经验技巧模拟题库无忧通关辅导课程课件押题密卷考点汇总NO.01

医学卫生资格考试主治医师中级职称《全科医学》(代码)大纲、动态、经验技巧模拟题库、无忧通关辅导课程课件、押题密卷、知识笔记

《心血管内科学》(代码)医学卫生资格考试主治医师中级职称大纲NO.01

我们发现......

通过考试除了注重积累,还需要大量练习。

更多题库课程:自动阅卷评分、错题重做

名师讲解、密押密卷!高效学习!

更多记忆口诀技巧、考试题目干货

想要更多资料?

请联系我们或(QQ同号)

更多精品资料,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小儿白癜风如何治疗
怎样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hl/9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