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病因 > 大动脉炎西医治疗进展 >
大动脉炎西医治疗进展
大动脉炎是周围血管科最常见疾病之一,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头臂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临床多以局部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缺血为主要表现,发病多见于年轻女性,男女患病率约1∶4。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人体遗传、细胞和体液免疫、感染及性激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主要症状为,患肢间歇性运动乏力,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主动脉及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目前西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治疗:
一、药物治疗约20%的大动脉炎呈自限性,疾病早期、活动期以及配合手术治疗时,药物治疗为首选,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抗血小板药以及降压药等药物治疗。激素是大动脉炎活动期的治疗药物,及时用药可有效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一般口服泼尼松1mg/kg,每日早晨顿服或分次服用,维持3~4周后逐渐减量,每10~15日减总量的5%~10%,ESR和CRP值是激素减量的参考指标,减至每日5~10mg时长期维持一段时间。对于用常规剂量泼尼松无效或者危重患者,可改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库欣综合征、诱发和加重感染、继发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症状和胃肠道出血等,长期使用亦可引起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增强疗效,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为环磷酰胺、硫哇嗓吟和甲氨蝶呤等,环磷酰胺按每日口服2mg/kg,或冲击治疗,每3~4周0.5~1.0g/m2,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甲氨蝶呤每周5~25mg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口服,在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等对症支持治疗,改善因血管狭窄所致的一些临床症状,对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Molloy等发现,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能改善大动脉炎患者症状,促使炎症指标降低,有效率可达88%。
二、介入治疗介入手术治疗是目前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大动脉炎的患者则有不同之处。虽然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腔内支架植入术及移植物旁路术治疗混合型多发性大动脉炎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炎性血管疾病的特点,外来因素的干预有时会加快病变的发展,故手术介入时机非常重要,活动期应列为介入手术禁忌。多发性大动脉炎介入治疗的传统观点认为,手术宜在急性期炎症控制后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后再进行。大动脉炎病变为炎症性病变,支架置入血管内会加重炎症反应,狭窄和闭塞率升高,故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目的主要是解决大动脉炎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及脑缺血,可行主动脉及颈人工血管重建术、内膜血栓摘除术或颈部交感神经切除术。胸或腹主动脉严重动脉狭窄者,可行人工血管重建术。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者,可行肾脏自身移植术、肾脏血管重建术;患侧肾脏明显萎缩者,可行肾切除术。冠状动脉狭窄者,可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治疗同样面临着炎性反应加重的风险。
编辑:屈应辉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