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检查 > 紧急血管专家除了堵,你的血管还会发 >
紧急血管专家除了堵,你的血管还会发
血管就像河床,连通着五脏六腑、四肢和大脑,给它们输送氧疗,帮它们排泄废物。而血栓就仿佛河床里多了一块不断增大的石头。一旦血栓脱落堵塞血管,血液无法流通,“河床”就必然无水干涸,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是你知道吗?
血栓的形成不是突然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几十年时间的沉淀,而且其最初的萌芽甚至是可以逆转的;
血管遍布全身,除了我们最常说的心血管、脑血管容易生病、堵塞,腿上的、脖子上的、肾脏上的、肺脏上的,甚至眼睛上的血管都容易生病;
而除了血栓的堵塞,威胁血管健康的疾病还有很多!
血管病到底都有哪些?身体哪些部位的血管容易生病、容易生什么病呢?
今天,就请中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教授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张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原大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图片来源/如图
1
血管硬化
从25岁就开始
我们的血管本身是有弹性且内壁柔软,可保证血液畅通的。但当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垃圾沉积于动脉血管壁时,就易导致管腔狭窄。
久之,大量脂质囤积在血管内皮下,便造成了动脉粥样硬化,使得管腔进一步狭窄。受挤压的血管壁发生硬化、弹性下降,从而诱发高血压和冠心病。
有的患者因“心绞痛”“头晕”去医院就诊,其实就是因为体内的动脉血管已发生了不可逆的硬化,造成心脏和脑的供血不足。
从25岁开始,血管就开始慢慢出现硬化,可以说,硬化是血管最开始病变。而最初血管壁内皮只有少量的脂纹和脂质沉积,是可逆的病理改变。也因此,如果我们能尽早避免或者延缓血管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那很多血管斑块、堵塞、血栓等问题就都不会找上门来。
保护血管的基础方法:运动年轻的时候身体各方面的自我修复功能都很给力,也因此我们不需要特别地去吃什么东西、定制什么特殊的康复课程,只需要每天30分钟的快走等有氧运动,让全身的血液流动起来,就能很好地避免血管上沉积垃圾。
当然,如果能配合控制饮食、少熬夜、不抽烟,这更是对血管最有效且无价的保护!
2
血管斑块
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
血管硬化从年轻时就可出现,如果此时仍不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血管壁内皮就会慢慢开始形成粥样硬化,硬化后的血管就像像被吹满气的气球一样受压膨胀的状态,气球吹得太大了,就容易破,血管也是如此。
如果动脉粥样硬化继续发展,就会发展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危险吗?很危险,把它比喻成“不定时炸弹”一点也不为过。
东京医科大学专家、医院院长池谷敏郎,把动脉斑块比作是血管里的小笼包:
包覆着皮的粥样斑块中积存了胆固醇,形成像“小笼包”一样的瘤。
如果粥样斑块的外皮像肉包一样比较厚,就不容易破,这种被称为稳定粥样斑块;
而如果外皮薄、皮内脂肪多,就会变成易破的“小笼包”,这种被称为不稳定粥样斑块,这种最危险。
随着年龄增加、生活习惯如果再不良,粥样斑块的外皮会变薄,“小笼包”也会长大,长得越大,皮就越薄,越容易破裂,越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卒中等严重问题。也就是说,到中老年时,发生心梗和中风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从硬化,到粥样硬化,这血管斑块,每一步的病理改变大概需要10年。而这时间具体多少,除了自然的生理变化,更是由我们自己来掌控的。
修复血管内皮:一种坚果一种豆粥样硬化已经开始,血管斑块慢慢形成,我们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了吗?当然不是!此时运动依然是免费的方法,但如果还能搭配这两种一年四季都有、如今家家吃得起、且能修复血管内皮功能的食物,则更好。
核桃:8周实验见证修复血管内皮的强大作用
《美国营养学杂志》刊登的耶鲁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对一组30~75岁微胖参试者进行了为期8周的“核桃餐研究”。研究结束时发现,核桃组参试者无一人体重继续增加,而且其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良好,能防止血栓、调节炎症和控制血压,对预防心脏病和控制血糖具有积极意义。
核桃每天不要吃太多,一般2~3颗就够了,生熟、鲜干无所谓,但一定要是原味的。
黑豆:实验2周血管年龄降3岁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日本Fujicco公司与神户大学研究生院合作展开的黑大豆研究证实:黑豆多酚能够改善血管细胞机能。
实验将黑大豆种皮提取物作为试验餐,受试者为24名健康人,摄取试验为期2周。结果表明,黑豆种皮萃取物可平均降低约3岁的血管年龄,能够增加可促进血管扩张的NO量。
研究还表明,干炒黑豆的效果比水煮黑豆的效果要更好。需要注意,黑豆多酚主要存在于黑豆的皮上,因此吃黑豆的时候一定不要把皮丢掉。
3
血栓
堵哪儿哪儿遭殃
血管分动脉和静脉,血栓也分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当血管内斑块承受不了血流的冲刷、血压的挤压而破裂,就会造成急性血栓形成,血栓随血液行进至心脏血管、脑动脉、肺动脉或下肢动脉,就会堵塞相应血管,发生心梗、脑梗、肺栓塞或全身动脉梗死等危及生命的严重血管事件。
不让血栓出来捣乱:听医生的用好药到了这个阶段,单纯用食疗、运动治疗的方法虽然也有作用,但是效果不稳定。如果想避免悲剧的发生,一定要听好医生的嘱咐,用药控制好各项基本指标,再注意生活方式,不让病情恶化。
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在内的都是需要控制的指标。如果有斑块,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来稳定斑块,避免其脱落、防止其长大。
此外,包括饮食、运动、作息、情绪等等在内,也是要注意调整的重点。因为吃多了血糖、血脂会高,运动剧烈了、睡不好、激动了血压会高,这些都可能是诱发血栓形成,进而堵塞血管的原因。
而除了硬化、粥样硬化和斑块,还有一些血管病也不容忽视。
3
发炎
多发于下肢血管
血管的发炎也有好几种,其主要可以分成大动脉炎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两类。
大动脉炎大动脉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体内产生免疫反应相关。多发于女性,单侧或双侧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时应怀疑本病。诊断主要依靠血管造影和血液学检查。以内科治疗为基础,联合应用抗炎治疗、激素和免疫治疗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另外一种常见的动脉炎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特点是多累及中等大的动脉和静脉,特别是下肢血管,发生复发性炎症和血栓形成,引起循环障碍,出现间歇性跛行和肢体坏疽。
此病多发于20~40岁男性。积极戒烟限酒、合理使用血管扩张药物进行治疗,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
5
夹层
斑块破裂带来的炸弹
因硬化形成的斑块破裂后,可能发生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冲刷导致动脉内膜与中膜剥脱,好像在血管壁之间形成了一个夹层,血液进入并储存于动脉内膜和中膜之间,导致动脉瘤样扩张。如果不及时救治,夹层破裂将导致大出血,危及生命。
情况很危险:听好医生话相比上面那些情况,血管出现夹层的这类情况更为复杂,处理起来也需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而区别对待。记住一句话:听医生话,就足够了。
7
曲张
不疼不痒的“小蚯蚓”
相比上面说的发炎和加层,大家更要更熟悉曲张,就是下肢静脉曲张的曲张。常见的比如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这可以说是一种职业病,外科医生、教师、售货员、交警、模特等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就容易静脉曲张:腿上“攀爬”着一条条“小蚯蚓”,一开始虽说不疼不痒,但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就会直接影响腿部血管营养物质的输送,甚至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静脉曲张可防止治:一定不能懈怠其实,静脉曲张也没有那么可怕,它是可防可治的,早期发现治疗效果较好。防治静脉曲张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在患肢穿弹力袜或打弹力绷带,使曲张的静脉处于萎瘪状态。
治疗期间还应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手术也是治疗静脉曲张最有效的方法,具体可咨询医生。
血管是全身的
硬化、斑块、血栓也是全身的
血管是全身的,那么硬化、斑块、血栓等等这些病变,也一定是全身的。
心脏的冠状动脉粥硬化,就是冠心病。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血管变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这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导致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脏衰竭,甚至猝死。
脑动脉硬化是急性脑血循环尤其是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大脑是干什么的?它控制记忆、控制语言、控制行为、控制视力……但如果控制记忆力附近的血管变窄了,我们的记忆功能就会受损,记忆力下降、健忘、血管性痴呆的情况就会发生。其他部位也是一样。
而如果血栓堵塞了脑血管即脑梗、或者血管破裂即脑溢血,这就是我们最怕的脑卒中。这种意外的致死率、致残率都格外地高,也是我们最怕的一种血管病。
肾动脉的粥样硬化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但两者的严重程度未必平行。临床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除了一些病人有微量蛋白尿外,很少有临床症状。但是这种疾病会升高血压,对包括肾脏在内脏器造成伤害。
颈动脉是相对较粗的血管,颈内动脉直接向脑组织供血,颈外动脉向耳、鼻、口等面部器官提供血氧。颈动脉硬化易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常感头晕、目眩、记忆力差、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失眠或嗜睡,久而久之,将造成大脑萎缩。
若硬化了的颈动脉斑块脱落,随血流阻塞动脉血管,就会造成脑卒中,出现失明、言语不清、瘫痪等表现,甚至威胁生命。
下肢静脉血栓是非常隐匿、且非常危险的血管病,因为80%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病前都没有症状,一旦发病,往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夺人性命!
静脉血栓如果突然脱落,来到肺动脉处,形成肺栓塞将肺动脉严严实实地堵上,人会迅速死亡,其速度远远快于心梗,根本没有抢救和挽回的时间。
很多人以为动脉硬化只会发生于心脏的冠状动脉,引起冠心病、心梗等,或者是脑动脉硬化引起脑梗、偏瘫等,却不知道动脉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的疾患。全身小动脉均可发生硬化,造成全身性疾病。更不知道血管病还有这么多种。
赶紧把这个健康知识也转发给更多的朋友们,让大家把一切血管病都挡在门外~
推荐精彩内容
一生不得糖尿病的方法!不用吃药住院,简单实用,人手一份~点此查看
做饭少这1步,可能让全家人惹上癌!家里掌勺的人注意了~点此查看
??建议你看完了也保存下,百万都买不到这张表!点此查看
本文由“健康长寿之家(ID:jkcszj-)”编校发布,部分内容参考自:《生命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合作请后台留言。本文建议配方、方法为基本方,具体请遵医嘱。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长寿健康秘籍↓↓
轻轻一点,健康生活由您掌控
长寿健康之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