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闭塞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均由于动脉官腔狭窄或闭塞造成肢体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肢体发冷、麻木和疼痛,严重时可出现肢端坏死、溃疡形成等。

在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由于气囊绑缚于患者的臀部及下肢,在心脏舒张期时充气加压,迫使动脉血反流至主动脉,此时下肢处于暂时缺血的状态,因此,通常建议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不宜进行体外反搏治疗。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患者在完成体外反搏治疗之后,双下肢感觉发热,部分有下肢动脉硬化症的患者,自觉下肢间歇性跛行症状改善。蔡大卫等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在适当的保压时间下反搏,可以增加下肢血供,可能的原因为:1、气囊不断地充气排气的过程中,下肢血管交替出现被挤压和放松,此时下肢动脉的顺反向血流流速和流量显著增加,有利于下肢血管的扩张和再通;2、当保压时间为心动周期的1/4-1/3反搏时,下肢的顺向血流明显大于反向血流,因此下肢血流明显增加;3、反搏后下肢动脉侧枝循环开放,使得肢体远端血供改善。蔡大卫报道了体外反搏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经过2-3疗程的治疗后,80%的患者下肢动脉血流增加,症状显著改善。

另有报道,在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时,采用逆向体外反搏法,即在治疗时将机器头向和尾向转换,使反搏压力向肢体末端传导,以此来增加下肢的血供。两周的治疗使得32名患者中有30名患者得到症状的改善。

研究结果提示体外反搏可能成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用的治疗手段,但是采用何种方案进行治疗,治疗机制如何仍需进一步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摘自国际体外反搏与康复通讯年7月10日第二卷第二期

赞赏

长按







































白芷酊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cs/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