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之夜胸腔积液
今天的话题,从胸腔积液谈三级诊疗。被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了核心的医疗,没有了灵魂,靠着公卫(其实就是打打预防针,建档案——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就是死的档案,毫无意义),国家扶持度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专家们每天喊着强基层,留住人才,国家的资金确实到位了,修了房子,买了设备,但是为什么还是留不住人才呢?因为你什么工作也开展不了,留住人才干瞪眼吗?人是不进则退的,这种环境中再强大的人也会才尽枯萎。这个时候专家们想的办法是培养免费的定向医学生来拯救基层,看到这个政策的第一时间,就已经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出自办公室的计划经济产物,注定是一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是注定会失败,但是从培养人才,提高未来医疗整体水平来说或许是好事(就暂且把这个政策比作童养媳政策吧,政策下,医院打压到失去自我造血成长能力,既得利益者集团总是在抨击基层,然后他们发现百姓的就医问题更难了,看病更贵了,医院,医院出现各种问题,医生过劳死,百姓折腾死,当然特权者是感受不到的,他们都有高干病房),为什么叫童养媳政策的,很多人很可能会恼羞成怒的给我列表,列数字,讲他们做出了多大成绩,但是请不要把这些本该老百姓讲的幸福感,变成某些当局者的数字感觉,或者到处宣扬的政绩,医院看过病吗?定向免费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选择了定向基层,5年大学免费,三年规培领工资,基层服务三年,这一切够吗?最终基层能留住多少人?这个留人率,还不如童养媳吧,最起码童养媳很多给买家生了孩子,一起生活一些年后,不管什么原因,或许是无奈,或许生出了感情,都不会再走了,但是到了基层的定向生会一样吗?不论是经济需求,还是人生价值需求在那样的体制中都是无法满足一个真真想做事的人的。曾经走过基层一个县里的一个很好的乡镇卫生院,卫生院修的很好,院领导很好,是医生出身,人能干,也有魄力,在没有医改前他在卫生院建的手术室,很多手术都能做(这可比白求恩当年的条件好多了吧),我觉得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的奖应该给他们,很多病人都留在了乡镇,当时他们卫生院医院还高但是医改后全都变了,什么也不能开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还是尽力发展医疗,奈何大环境变了!在人们映像中大城市的社区服务中心是不是好一些,我可以明确告诉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本不如乡镇卫生院,医院的虹吸效应对它们的影响更大,医院对它们的压迫更大,我走过几个号称太原比较好的社区服务中心,其中一个的领导人是护士出身,人家就公开说,我们就是不做医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公卫每年给我几百万,我足够活了,现实也确实如此,人家这样做很容易出“成绩”,形象工程做的好,仕途才能步步高升,好像这个领导已经升了好多级,但是这种做法怎么感觉那么的无耻!真的理解了什么叫阳奉阴违,基层的医疗就是这么塌掉的,百姓的怨言就是这么积累起来的!而那些卫生服务站和普通诊所还在搞一些医疗,因为他们要靠那活,医院,医院,不是因为那里公卫做的好,而是认为那里看病看的好!
上面讲的是一级医疗体系,医院。医院和医院,医院多出很多,医院病人还是少的可怜。国家资金和各方面政策支持下,只要碰上一个真真想提高医疗水平,想解决百姓就医难的问题的领导,医院或多或少都会有不错的发展,就怕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全部做了面子工程,没有人真真做医疗,医院真真的实力,而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面子工程和维稳上,只要搞好面子工程,就能步步高升。不做医疗的领导是留不住人才,混日子倒是不错,医院也不会真真实质上的发展。医院已经可以解决,而且这里的病人少,医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