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危害 > 预防脑中风治疗颈动脉狭窄 >
预防脑中风治疗颈动脉狭窄
脑梗塞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偏瘫、语言和听力障碍等,严重者可发生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也有部分患者仅表现脑白质缺血引发的功能性神经损害,如记忆力、计算能力或定向力减退以及嗜睡等。体检: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闻及颈动脉血管杂音,视网膜贫血等。
颈动脉狭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和眼的缺血症状。病变累及大脑前循环供血动脉即颈总、颈内动脉者,可有头晕、头痛、晕厥、一过性黑蒙、失明等症状;但其典型临床症状为短暂脑缺血(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即一过性肢体无力和麻木,以及短暂性偏瘫发作。病变累及大脑后循环即椎动脉者可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表现,如眩晕、晕厥和恶心等,严重者可发生卒中即脑梗塞。
影像学检查方法
目前,颈动脉狭窄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CFDS)、CTA、MRA、DSA和血管内超声(ⅣUS)。除急诊患者以外,术前至少应进行以下两项影像检查以相互印证。
CFDS:包括实时声像图检查、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检查和三维血管成像检查等,能准确提供病变范围、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管壁厚度及血流速度等信息。但是,CFDS诊断结果受操作者的经验及设备情况等影响较大,适用于可疑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筛查。
CTA: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区分微细的密度对比度差异,在诊断血管壁钙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上,与血管造影诊断的符合率仅为90%左右。
MR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与CTA相似,对钙化的显像和判断较CTA差。在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上,MRA倾向于夸大病变,常无法区分严重狭窄和闭塞。与血管造影诊断的符合率与CTA类似,在90%左右。
DSA:目前仍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准确显示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最终依据。在DSA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和分级方法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研究学会(NASCET)标准。即狭窄率=(1-A/B)×%(A:最狭窄处血管直径;B:狭窄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直径)。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率0~29%),中度(狭窄率30%~69%)和重度(狭窄率70%~99%)。
治疗原则和方法
适应证
1.主要适应证: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狭窄率达到70%并伴有明确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者;颈动脉狭窄率为50%以上且伴有明确的溃疡形成和(或)不稳定斑块者。
2.次要适应证:无症状性单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窄率(直径)80%者;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均70%者;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50%~70%,但需要进行全麻的重大手术者,为预防发生术中脑缺血可在术前行单侧(优势侧)CAS。
3.特殊适应证: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完全闭塞,但闭塞段长度≤10mm,且远端流出道通畅并伴有明确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者,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属特殊适应证。
禁忌证
1.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病变侧脑功能完全丧失、瘫痪等。
2.颈动脉完全闭塞,病变长度10mm,伴有影像证实的血管内血栓和多段狭窄者。
3.有出血倾向的同侧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又不能提前或同时给予治疗者。
4.3个月内发生过颅内出血或4周内发生过大面积脑梗死者。
5.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对比剂过敏等血管造影禁忌者。
治疗方法
首要措施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注意饮食要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吸烟的人要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质量;加强运动,定期体检。
但是如果颈动脉已经出现狭窄,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引起动脉狭窄的斑块。颈动脉狭窄治疗分为三类: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结合降压、降脂以及降糖药物的治疗,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的发展。手术治疗,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对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CAS)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该技术的优势明显: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大为缩短。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可以直接选择支架植入术,不推荐做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纤维肌肉结构不良(fibromusculardysplasia,FMD)和大动脉炎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推荐首选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扩张术中发生夹层等并发症时可植入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中推荐使用脑保护装置(EPD)。
作者:清华长庚血管外科吴巍巍
来源:搜狐健康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3.21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联系-
官方网站:xueguanwaike.bookoes.org
投稿邮箱:xgwkz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