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危害 > 猪场常见皮肤病及治疗方案 >
猪场常见皮肤病及治疗方案
一、猪湿疹
猪湿疹又称猪湿毒症,主要是猪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造成的,尤其是高温季节该病的暴发率更高。
急性病猪,大多是发病突然,病初猪的颌下、腹部和会阴两侧皮肤发红,同时出现蚕豆大的结节,并瘙痒不安,以后随着病情加重患猪皮肤出现水泡、丘疹,破裂后常伴有黄色渗出液,最后结痂或转化成鳞屑等。
高温季节应该常清扫猪圈,保持舍内清洁干燥,防止圈内漏雨,注意防潮。
治疗:可给病猪静脉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10~20毫升,同时饲料添加多种维生素或复合维生素B粉,必要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1.5毫升。对于患部出现潮红、丘疹的病猪,用华尔康清解合剂喷淋至潮湿,每天1-2次。
二、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
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通常发生于8~18周龄的猪,一般是由圆环病毒(PVC-2)引起。圆环病毒各年龄的猪都易感,并可以通过怀孕母猪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另外,皮炎与肾病综合征也与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病(PRRSV)、多杀性巴氏杆菌、霉菌毒素等有关。发病率为0.15~2%,有时高达7%。
以会阴部和四肢皮肤出现红紫色隆起的不规则斑块为主要临诊特征,或皮肤起红疹疙瘩。患猪表现皮下水肿,食欲丧失,有时体温上升。通常在3天内死亡,有时可以维持2~3周。
剖检可见肾肿大、苍白,有出血点或坏死点,腹股沟淋巴结出血、肿大。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出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以及渗出性肾小球肾炎和间质性肾炎,这种损伤是由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而引起,是III型过敏反应的结果,并因而出现胸水和心包积液。
1、可以使用圆环病毒疫苗,同时做好蓝耳病、猪瘟的防控,可有效控制圆环病毒。
2、加强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可以对猪体外喷高锰酸钾或聚维酮碘消毒剂。也可采用华尔康清解合剂+普罗精碘泡腾片+普罗复合VB制成溶液喷淋至潮湿,每天1-2次。
3、饲料或饮水添加(复方阿莫西林加强型),华北制药维芪多抗,清瘟败毒散,荆防解毒散等。
4、严重发烧不吃的猪只:注射头孢噻呋(或头孢喹肟)+地塞米松(或肾上腺素)+黄芪多糖(板蓝根,柴胡或双黄连等)+VC。
三、玫瑰糠疹
此病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但该病具有遗传性,患有本病的种猪所产仔猪更易感染。长白猪发病率较高。玫瑰糠疹常见于3-14周龄的青年猪。
全窝或一窝中少数仔猪感染。病变最初为腹部、股内侧皮肤出现小的红斑丘疹。丘疹隆起但中央低、呈现火山口状,迅速扩展为项圈状,外周呈鲜红色并隆起。项圈内为鳞屑,随着项圈的扩展,病灶中央恢复正常。通常不掉毛、少见瘙痒。
本病一般持续4周,然后自行缓慢减退,创面愈合后皮肤恢复正常。治疗可以选用华尔康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一次,连用3-5次
四、猪渗出性皮炎
常发于1周龄到6周龄的幼猪。由于仔猪间打架咬伤,粗糙地面及墙壁的摩擦,患疥癣抓伤等伤口感染而引起猪渗出性皮炎。病初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和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上出现红斑,发生3~4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泡,迅速破裂,渗出清朗的浆液或粘液,与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肤变得湿粘,呈油脂状,干燥后形成龟裂硬层,或呈带棕色鳞片状结痂,发痒。
病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迅速消瘦。一般经30~40天可康复,但影响发育。临床上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用0.3%~1%温热高锰酸钾溶液浸洗仔猪体表周身后,选用新霉素软膏涂擦创面,1次/天,全身用药可选用林可霉素配伍地塞米松注射液肌注,1-2次/天,连用2天~3天。
本病的预防重在平时严格消毒,地面、墙围消毒可选用22%~3%的火碱溶液消毒剂,带猪消毒环境空气选用派斯德百毒杀喷雾,体表可选用聚维酮碘溶液,普罗精碘等。
五、坏死杆菌病
坏死性皮炎多见于仔猪和生长猪,其特征为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多发于体侧、四肢和头部,看上去外部病灶虽不大,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状坏死灶,灶内组织腐烂,积有大量灰棕色恶臭的液体,最后皮肤溃烂。有的病猪发生耳和尾干性坏死,最后脱落。
首先要彻底清除创内的坏死组织,随后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清洗,1次/天。全身用药可注射抗生素、地塞米松。抗生素可选用华北制药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发生外伤后要及时涂搽碘酊或甲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