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治疗 > 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对疾病的最新研究文献 >
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对疾病的最新研究文献
丁国林在《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年第1期上摘引《臭氧疗法对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损害病人止血指标的影响》一文,介绍俄罗斯专家于年选择81例(缺血性心脏病28例、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26例、循环障碍性脑病27例)血管病患者应用臭氧治疗后对比发现臭氧疗法能使血小板机能活性下降、血浆纤维蛋自溶解活性增高、凝血活酶激活时间延长和纤维蛋自原含量减少,使血液从高凝状态转为低凝状态,能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损害并使其临床表现改善。这是国内最早介绍臭氧治疗血管疾病的文献。
在十多年前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引入我国以后,初开始是以局部注射治疗疼痛为主,以后很快就开展了治疗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高血脂邱红艳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第22期报道“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42例高血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与降脂药辛伐他汀做对照,结果发现臭氧疗法明显优于辛伐他汀,结论认为臭氧大自血治疗既有理想的降脂效果,又无药物的副作用,是临床降脂治疗的理想选择,可在临床积极应用。
解放军医院心血管科罗建春等在《西北国防医学杂志》年12月第6期发表“臭氧自血疗法对高脂血症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发现35例高脂血症内皮功能不全患者经臭氧自血疗法3个月后,肱动脉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由血流介导的肱动脉的血流增长百分率亦明显升高,结果说明臭氧能明显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2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高血压首都医院曹国庆等在《中国全科医学》年4月第10期上发表“臭氧自血疗法辅助治疗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论认为:臭氧自血疗法辅助治疗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3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赵子粼等在《四川医学》年第10期发表“臭氧自血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通过对69例患者进行臭氧疗法进行3个月的治疗,患者BMI、SBP、TG及空腹血糖均有明显下降,结论认为臭氧自血疗法结合生活方式性干预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4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改善脑缺氧王宏在《技术与教育》年第2期发表“臭氧抗脑缺氧作用的研究”,采用小鼠颈动脉结扎和小鼠断头两种方法造脑缺氧模型,观察颈动脉结扎小鼠存活时间、断头小鼠张口呼吸次数。结果:尾静脉注射臭氧能显著延长颈动脉结扎小鼠的存活时间并能增加断头小鼠的张嘴呼吸次数。结论:臭氧具有抗脑缺氧作用。
5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脑梗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医院心血管科覃善都等在年《广东医学》报道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伴脑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结论认为臭氧置血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腔隙性脑梗死伴脑动脉硬化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对控制脑动脉硬化方面有明显疗效,同时大大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
6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陈鹏等在年《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报道他们应用三氧大自血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结论认为三氧大自血回输疗法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效果显著。
7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盘瑞兰等在年《国际医药卫生导报》他们在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术后辅助臭氧治疗疗对糖尿病足的护理及疗效观察,结论认为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术后辅助臭氧治疗疗,对糖尿病足治疗效果满意,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及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8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抑制糖尿病视网膜刘晓等在年《海南医学院学报》报道“臭氧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血管新生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臭氧治疗能够减少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凋亡细胞的数目,同时能够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抑制血管新生和内质网应激。
谢婷玉等在年《临床眼科杂志》报道“臭氧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SOD、MDA及NO的影响”,结果发现:臭氧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SOD活力,降低MDA的含量,从而起到减轻视网膜氧化应激的作用。并在《世界眼科杂志》报道三氧可有效降低血清及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可以一定程度的抑制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9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动脉硬化杨明等在年《中国医师进修杂志》报道“医用三氧治疗颈动脉斑块及对炎性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结论认为: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可调低hs-CRP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达到抗炎抗动脉硬化、从而逆转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10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动脉硬化刘智慧等在《北京医学》年第6期报道“臭氧大自血联合CT引导下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论认为臭氧大自血联合CT引导下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可以改善末梢血运循环、增加体内氧供,缓解TAO患者的疼痛。
11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深静脉血栓医院马晓勇等年《陕西中医》报道他们应用活血化瘀法配合臭氧大自血疗法对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疗效,认为臭氧疗法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
12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治疗静脉性溃疡周怡婷等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年第29期报道了“臭氧联合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临床对照研究”,比较臭氧联合激光静脉内消融(O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相对于单纯激光静脉内消融(EVLT)的临床疗效。结论认为OEVLT治疗静脉曲张性溃疡具有更好的疗效,更少的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总结
在我国已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充分证明了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疗法可以降血脂、降血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逆转动脉硬化,可治疗大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明显地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供血供氧。主要用来治疗和改善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疾病。
案例报道
病史:
一位接受高血压和糖尿病治疗的75岁女性患者被诊断为癫痫并接受治疗。在观察到苯妥英不耐受现象后,她接受了丙戊酸治疗。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右侧颞叶前部脑膜瘤和右侧颞顶叶血管源性水肿。她接受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治疗。使用伽玛刀装置进行一次放射治疗。八个月后,她出现帕金森氏综合症,开始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然而,全身损害和呼吸困难是渐进性的,在放疗术后14个月,她出现低钠血症(Na+meq/l)和低渗性(mosm/l)。诊断为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
治疗前影像:
MRI显示右侧颞叶前区未见改变,但有2个先前改变的部位出现信号增强:右侧皮质“颞叶和顶叶”右侧、室周叶;两者均与放疗后白质改变相一致(图1,上图)。在这些基础图像中,MRI的白质脑病区域与低灌注区(图1,中间图)和低代谢区(图1,下图)相关。锝-99m乙基半胱氨酸二聚体(ECD-SPECT)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显示在“颞顶”右叶血流灌注减少,提示血管病因,如缺血过程和/或RBI(图1,中图)。氟-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正)显示:(1)代谢略有增加,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8,右侧前颞叶(脑膜瘤)为1.5,左前颞叶对外侧区为1.5;(2)“颞叶和顶叶”右叶代谢下降,SUVmax值为1.3;符合水肿、缺血过程和/或RBI的特征(图1,下图)。
图1基础图像。上图:MRI图像。右前颞叶脑膜瘤(黄色箭头)。血管源性水肿,侧皮质颞顶叶右侧及室周区信号增强。中图:ECD-SPECT图像显示右侧颞叶和顶叶血流灌注减少。下图:FDG-PET图像显示右侧颞叶前部(脑膜瘤)代谢略有增加,右侧颞叶和顶叶代谢减少。MRI中白质脑病区域与SPECT和PET中代谢减退区相关。所有这些改变都符合慢性缺血过程和/或RBI。
治疗过程:
尽管使用了乙酰水杨酸和皮质类固醇,并适当控制了高血压和高血糖,但患者仍表现出进行性临床损害,需要住院治疗。可能的诊断是:1)缺血过程和/或2)RBI。没有额外的标准治疗管理计划,但患者家属要求进一步治疗。我们为她提供了一些治疗方案,这些医院为部分缺血性综合征患者提供的。臭氧疗法是她的首选。在治疗开始之前获得了知情同意。用单向中心静脉导管(Hickman?)进行了58次臭氧治疗,共11个月,如下:cc/m2(血液/体表);最初O3/O2浓度为30μg/ml,并缓慢增加至60μg/ml。治疗频率较低,从第一个月的每周3次逐渐下降到最后几个月的每月1次。
评价标准及结果:
在臭氧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用2个功能量表评估临床上明显的临床改善。用Barthel指数[13]和世界卫生组织/东方合作肿瘤学小组量表(WHO/ECOG量表)测量治疗前/治疗后的表现状态的绩效状况分别为65/(0~,更好)和3/1(0~4,0更好)。表1使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通用毒性标准描述了臭氧治疗前后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其他临床信息临床信息。
表1.臭氧治疗之前和之后的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发展
随访及治疗后影像:
临床改善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随访,即在臭氧治疗结束后的30个月。没有新的低钠血症发作。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4个月、19个月或30个月时检查均未见任何变化。然而,观察到脑灌注和代谢相对于基础值的增加。在3个月的治疗中,ECD-SPECT显示“颞顶叶”右叶以及右基底神经节的血液灌注总体增加(图2,上图)。在5个月的臭氧治疗中的FDG-PET显示代谢总体增加(约25%),包括“颞顶”右叶和右基底节区低代谢病变(图2,下图)。临床改善与ECD-SPECT在治疗第3个月时观察到的灌注增加相一致。在停止臭氧治疗后30个月,即臭氧治疗开始后的40个月,最后一次随访中仍保持这一水平。
图2所示。臭氧治疗期间的功能研究。上图:治疗3个月后ECD-SPECT显示血液灌注总体增加,包括右侧颞顶叶病变以及右侧基底神经节。下图:5个月的臭氧治疗后,FDG-PET显示,相对于基础研究,新陈代谢整体增加,包括“颞顶叶”右侧和右侧基底节区的低代谢病变。
三氧医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