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体检,为何一查出癌就是晚期这5项

说起体检,

很多人都会年年体检,

很多单位也会组织大家每年体检。

不过,很多人体检完都没有发现问题,

但却突然有一天查出癌症。

大家不禁纳闷,

为何年年体检正常还患癌?

普通体检查不出癌症

专家介绍,健康体检不等于癌症筛查,“常规健康体检的侧重点主要在体格检查、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病和糖尿病等方面,而没有放在癌症筛查方面。”

此外,健康体检的常规设备难以发现早期肿瘤。人体肿瘤从一个正常的组织细胞演变成一个直径0.5~1厘米左右的实体瘤,大概需要8~10年,在这个过程中,早期难以被B超、X光所看到。廖振尔举例说,体检中人人要拍X线胸片,但事实上,一个只有芝麻大小的肺癌,通过X线胸片是看不到的。

健康中国摄影大赛陈彬摄(图文无关)

错误一:彩超筛查前列腺癌花钱不少,却检不出早期前列腺癌

体检中除了大家平时熟悉的腹部彩超,体检机构还推荐中老年男性选择含有前列腺彩超的套餐,而如果加上了这一检查,体检费用陡然上升不少。不过专家指出,前列腺彩超的确常被用来检查前列腺癌的情况,然而对于健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筛查早期癌症,可彩超却根本查不出早期的前列腺癌,甚至连确诊作用都没有。就这一点看,相对它的本事,它的价格有点太高了。

专家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排查前列腺癌。PSA价钱更加低廉,是早期筛查前列腺癌特异性的最方便、敏感的方法。

错误二:X光片查肺癌查不出早期肺癌,白白挨了辐射

在多数体检套餐中,检查肺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X光片。肿瘤专家指出,X光片检测肺癌,由于其分辨率低,因此检出率比较低,如果胸部X光片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常常就已经到晚期了。

专家建议:用高清CT检测肺癌由于分辨率高,肺癌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建议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体检中把X光片换成CT。另外,更推荐大家用低剂量螺旋CT查肺癌,加上几个生物标记,检出率可以到90%以上。

错误三:CT、红外线检查乳腺癌灵敏度差、特异性不强

有些人认为CT是万能的,其实并非如此。当CT用于乳腺癌检测时,存在灵敏度不高,对乳腺的特异性也不强的劣势。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会用红外线检测乳腺情况,这个也不推荐,因为红外线检测不是按国际标准,机器的性能差、灵敏度低、误差大,并且医生的主观判断强,医院里都不用这个方法做检测。

专家建议:对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首先建议自摸自检、B超、或通过乳腺钼靶照片来判断。相对于乳腺CT,核磁检查效果明显更好。

错误四:用化验指标查胃癌准确性不达标,白白浪费钱

实验室化验指标包括红血球压积、血红蛋白、大便潜血、胃液情况等多个项目,常常在体检中用来指示胃部的健康情况。但是用化验指标查不出胃癌!

消化专家解释,实验室化验指标用于胃部疾病的初筛还可以,但如果用这些指标来筛查胃癌,在准确性上还达不到要求。

专家建议:胃镜最为标准、精确,是筛查并确诊胃癌的首选。

错误五:只用B超查肝癌很容易被漏诊

很多人体检时都会选择做腹部B超,以为这样可以查出肝部问题。其实,肝癌因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具有病情隐匿、进展快速的特点,等到肝病损伤达七八成时,才出现症状,往往已属于中晚期,这让很多患者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肝病专家介绍,单纯腹部B超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难以确定肿块的性质,而且B超对于大肝癌与超大肝癌容易误诊。而且,B超检查结果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和分辨的限制,这也会影响诊断结果。

专家建议:查肝癌需要做“甲胎蛋白+B超”联合检查。单独用甲胎蛋白普查,则会使大约20%左右的肝癌患者漏诊,因为只有80%左右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会升高,也就是说单纯的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患肝癌的可能性。根据多年的临床实验证明,B超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肝癌准确率达到90%以上,是临床诊断早期肝癌首选的检查方法。

错误六:用基因检测筛查癌症基因检测成“算命神器”不靠谱

近年来,五花八门的基因检测产品层出不穷。只需一点唾液样本,就能知道自己会不会患癌;只要花几百元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携带肥胖基因,甚至被部分商家炒作成为“算命神器”。于是,很多人相信做个基因检测,就能预防癌症。

其实,并非如此。专家解释,现在市面上的基因检测,是检查不出癌症的。正常人去做基因检测,基本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癌细胞的判断依据主要是病例切片,如果仅凭基因检测判断,就不靠谱了。

专家建议:检测自己会不会患癌,医院做针对性检查,而不是盲目相信所谓的基因检测。

小卫来总结一下,

体检不是为了查出病,

而是了解健康状况,进行自身健康管理。

体检内容也不是单纯累加项目,

哪个贵就选哪个,

而是要根据个人既往史、家族病史、

年龄、性别、健康危险因素

和经济状况等综合分析。

体检就像个大筛子,

先把“大石头”筛出来,

但小个头的石头可能就漏过去了。

  又或许,明明有大石头,

但由于检查方式不合适或检查者经验不够,

没能发现。

1定制一份“个性化体检单”

一份“个性化体检单”的出炉,前期要有4步:

告知医生自己的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疾病;

沟通已有的健康问题;

沟通平时的生活习惯,是否久坐,压力大不大,有无抽烟喝酒;

根据医生评估、建议,选择检查项目。

一般体检机构都会有多种“套餐”,包含项目和费用也不等。

按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体检内容大致分成两类:基础项目和个性化项目,也被称为“1+X”。

其中“1”是基石,是必选或常规体检。“X”即个性化项目,需结合工作环境、性别和年龄因素、生活方式以及过往疾病史或家族疾病史等选择。

体检的“1+X”法则

“1”(常规体检)

一般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

除入职体检外,多数常规体检基本涵盖4项内容。

这样的体检对年轻人来说,能大致反映健康状况。

若年龄再大些,或过往有疾病史、家族病史,那就要在1的基础上,增加X。

医生查体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病原微生物感染、宫颈刮片等)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等)

“X”(个性化项目)

青年女性

重点筛查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推荐的项目有乳腺+腋窝彩超、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彩超、肿瘤标志物CA等

青年男性

胸部X光、腹部彩超、肿瘤标志物等

已婚女性,不论年龄

每年要做一次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HPV)、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卵巢和子宫附件超声、乳腺彩超

40岁以上男性

加选前列腺超声和肿瘤标记物PSA等项目

40岁后,无论男女、抽烟与否

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排查肺癌

50岁以上,无论男女

全面筛查肿瘤标志物

有肺癌家族史者

加强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等长期吸烟者,长时间在空气污染环境下工作的人重点筛查肺癌,推荐肺功能和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常在外应酬、嗜酒、胃部总有不适感的人每年交替检查胃镜和肠镜2体检漏掉5项可能误大病

一些体检项目需要暴露隐私部位,或有疼痛等不适,很多人会自动放弃,但这很可能遗误大病。

1

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是排名第一的“弃检”项目,39%的人会主动放弃。

检查优势

80%的癌肿可以通过肛门指检被发现。

可检疾病

肛肠疾病:痔疮、肛裂、肛瘘、直肠息肉、直肠肿瘤等。

前列腺疾病: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

建议人群

国人直肠癌发病趋向年轻化。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

2

胃镜

  

体检中,不足1%的人会选择胃镜。

检查优势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

可检疾病

胃肠道炎症、糜烂、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血管瘤、肿瘤等。

建议人群

普通人群每5年做一次胃镜,已有癌前病变的高危人群每两年做一次。

注意事项

做胃镜检查前不能吃任何食物,检查后应等麻药过后30分钟才能进食。

3

粪便检查

  

很多人怕脏、嫌麻烦,放弃大小便检查。

检查优势

粪检是消化道疾病的“照妖镜”。尿检是肾脏、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第一道风向标。

可检疾病

尿常规:结石、泌尿系统炎症、淋巴管病病变等。

粪便分析:胃肠道出血、炎症、寄生虫感染、胃肠道肿瘤等。

建议人群

普通人群每年筛查一次。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定期检查两次或两次以上。

4

胸片

  

很多人因为怕辐射而不拍胸片。

检查优势

拍一次胸片的辐射量很小,对普通人身体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可检疾病

肺炎、肿瘤、骨折、气胸、肺心病、心脏病等。

建议人群

普通人群在体检时每年拍一次胸片。

注意事项

孕妇或计划3个月内怀孕的女性可不拍胸片。

5

妇科检查

  

害羞暴露隐私部位,不少女性会避开妇科检查。

检查优势

及时发现妇科疾病、判断子宫形态和位置是否异常。

可检疾病

外阴:肿瘤、炎症、尖锐湿疣等。

阴道:畸形、炎症、白带异常等。

宫颈:畸形、炎症、肿物、癌变等。

建议人群

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应至少一次妇科检查。无性生活,建议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提醒您

道路千万条,健康第一条

生活不规律,亲人两行泪

戳“好看“,







































昆明儿童白癜风
昆明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dzz/10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