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治疗 > ldquo大家rdquo说会 >
ldquo大家rdquo说会
田新平教授
医院风湿免疫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风湿界:田教授,很高兴聆听了您在本次会议上做的精彩报告。我们都知道大血管炎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全身性非特异性炎性表现,或者是因受累血管不同而产生不同部位的缺血表现。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往往会就诊于受累部位相关科室,而不是风湿免疫科。那么我们风湿免疫科应作何努力以提高此病患者的就诊率或其他科室的转诊率?
田新平教授:大血管炎发病率较低,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是特别充分,而且它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所以临床上看到有类似症状的患者很难立即想到有可能是免疫疾病。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对于我们风湿免疫科的医生来说,首先要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充分利用影像学技术来帮助我们发现早期的疾病,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相关疾病知识的传播;另外对于其他学科的医生而言,在遇到出现可疑症状,比如发热同时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时,应该考虑到大血管炎的鉴别诊断。总之,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不应仅在风湿免疫科进行,也要普及到其他学科。
我认为血管外科的医生现在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多数血管外科医生在考虑到患者可疑血管炎症病变时,会请内科医生会诊,确定患者是否为血管炎,从而使患者得到正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和血管外科有非常好的协作关系,当他们怀疑患者存在大动脉炎时,就会请我们去会诊,做更全面的诊断检查,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利益。
总之,血管炎是一个需要多科室协作的疾病,早期诊断时需要其他科室医生提高警惕。比如在发现脏器缺血时,血管外科医生应该想到该疾病的可能,联同我们风湿免疫科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
风湿界:当前关于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有哪些研究进展?针对这些新的认识,有哪些治疗措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的?
田新平教授:现在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比较慢,主要受限因素是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另外比较难以获得足够长度的血管病理标本来做临床研究。不过对该疾病的认识还是有一些进展的,比如我们认识到巨噬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一些细胞因子,比如TNF-α和IL-6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也有针对这些细胞因子治疗大血管炎的研究报告。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是小样本的研究,而且从目前的研究报告来看,有的认为有效,有的认为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细胞因子治疗措施的疗效仍需大样本研究来证实。
除细胞因子之外,目前还发现细胞通路在大血管炎的发病过程中可能也起一定作用,不过目前国际上的研究都局限在巨细胞动脉炎上,而且尚停留在理论基础的研究上。所以说在我国人群中仍需进一步研究细胞通路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我国大动脉炎发病率相对较高,为了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我们利用CRDC平台建立了大动脉炎的队列研究,现在通过3年的努力,已经收集了近例患者,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中心队列。在这三年中我们对患者进行规律的随访,也做了一些研究,比如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甲氨蝶呤对难治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疗效,现在已经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可能很快会发表一些文章,让大家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队列做更多的研究,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
风湿界:田教授,第三个问题是大血管炎诊疗之外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风湿免疫疾病是一个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法治愈,很多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长期遭到疾病的困扰,您对今后风湿免疫疾病治疗和民族制药企业有哪些期望和期待?
田新平教授:近几年风湿免疫病的发展非常快,尤其是治疗方面,生物制剂的发现和应用可谓是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上突破性的进展。另外在狼疮治疗中也有很多尝试,发现一些有效的治疗药物。另外近两年国外也在开发一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小分子靶向合成药物,部分已经上市,在中国也会陆续上市。不管是生物制剂还是小分子靶向合成药物,其前景都非常好,给类风湿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等难治愈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是患者和医生共同期待的。
另外我认为民族制药企业应该发挥自主能动性,充分利用我国的患者资源。我国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非常多,这是药物开发过程中进行临床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我国的药企好多还都停留在仿制药物方面。希望国内药物能够投入一部分资金和精力在药物研发方面,同医生密切合作,结合基础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更适合中国患者的新药,摆脱国外企业的限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