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饮食 > 冷知识有的高血压可能被治愈 >
冷知识有的高血压可能被治愈
有的高血压可能被治愈
冷知识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通常无症状,但可能会损伤患者心、脑、肾、眼等器官功能,引起脑卒中,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损害等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需被及时发现和治疗。
90%以上的高血压见于中老年人,起病比较隐匿,病程进展较慢,需要通过长期的生活方式干预及口服降压药物治疗使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临床上不能查出血压升高确切病因,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
但还有一小部分高血压(约5%~10%),通过检查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一旦去除或控制病因后可被治愈或得到明显缓解,降低因高血压及其并发症造成的高致死率及致残率[1]。
知识点
——————
表1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mmHg)
注:*指平均血压。1mmHg=0.kPa[2]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最常见且有可能纠正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狭窄或闭塞,引起肾血流量减少或缺血从而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发生率因人而异。在血压轻至中度升高的患者中,肾血管性高血压占比不到1%。相反,在急性(即使是在已有血压升高的基础上发生)、重度或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患病率要高得多。
肾动脉狭窄指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血管狭窄超过50%,是导致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若未及时给予合适治疗,将加重病情并转变为肾动脉闭塞,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但如果早期准确诊断肾动脉狭窄、判断狭窄的程度及了解肾功能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和阻止疾病进展,患者则有治愈可能[3]。
图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单侧肾动脉主干/分支狭窄或闭塞引起高血压主要机制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双侧肾动脉主干/分支狭窄或闭塞引起高血压主要机制是水钠潴留[4,5]。
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有肾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和大动脉炎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是导致成人肾血管性高血压最为主要的病因[6]。
图2最为常见的三种引起肾动脉狭窄疾病的影像特点[7]。(A.动脉粥样硬化,B.大动脉炎,C.纤维肌性结构发育不良)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多见于年龄大(超过55岁)、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家族史、肥胖多的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肾动脉狭窄的部位以近段多见,可见偏心性斑块(图2,A),可以合并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
大动脉炎累及肾动脉:好发于年轻女性患者,多在40岁以前发病,男女患病率约1:4。大动脉炎是一种少见的非特异性血管炎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二级分支,也可累及肺动脉,引起相应部位的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受累动脉可呈扩张性或瘤样改变,影像学检查提示肾动脉狭窄以开口部位多见(图2,B),可伴有其他部位的大动脉炎累及征象。
纤维肌性结构发育不良: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非炎症性动脉壁结构疾病,
好发于年轻女性患者。该病的特点是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少,影像学提示肾动脉受累多位于单侧肾动脉主干的中远段或者分支动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肾动脉或肾内动脉的中远段呈串珠样改变(图2,C),也有患者表现为瘤样扩张[7]。
肾血管性高血压
临床特征
1.患者存在任何继发性高血压的一般临床特征[8]:
a)重度或难治性高血压;
b)既往血压平稳的患者血压急性升高或不稳定性增加;
c)30岁以下、不肥胖、无高血压家族史及其他高血压危险因素(如肥胖)的非黑人患者出现高血压;
d)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病,如重度高血压合并终末器官损害征象,如视网膜出血或视乳头水肿、心力衰竭、神经功能障碍或急性肾损伤;
e)高血压伴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
f)证实发病年龄在青春期之前。
2.提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特异临床特征
a)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治疗后1周内,血清肌酐急性持续性升高超过50%;
b)重度高血压患者伴有以下特征:不明原因的肾萎缩或两肾大小不对称、急性(速发型)肺水肿反复发作或难治性心力衰竭伴肾功能受损及腹部一侧可闻及收缩期-舒张期杂音。
●注意!
如果您有高血压并出现下列任何症状,应立即就诊,因为这些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需尽快治疗的高血压征象[9]。
?剧烈的头痛
?胸痛
?上背部剧烈疼痛
?胸闷憋气,气促
?身体一侧无力,另一侧正常
?言语不利、混乱
?恶心或呕吐
?意识模糊
?视觉改变
?尿中带血
++++
肾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诊断包括无创及有创两种,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是肾动脉造影,初始检查时可以采用非侵入性检查方法[6]。
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目的在于控制血压、挽救肾功能、预防急性肺水肿,方案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等。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药物治疗包括降压、降脂、抗血小板类药物。ACEI和ARB是针对病因的治疗,联合利尿剂治疗可以控制大多数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的高血压,且此疗法比其他降压治疗更有效[10]。但是ACEI和ARB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加重甚至闭塞[11]。因此使用ACEI和ARB时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12],当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超过30%或血清肌醉上升超过O.5mg/dl,应该停用或者减量,加用或者换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调整用药后这种肾功能的改变多为可逆的[7]。
知识点
——————
常见降压药
ACEI类
包括依那普利、卡托普利和赖诺普利等
ARB类
包括坎地沙坦和缬沙坦等
利尿剂
包括氯噻酮、氢氯噻嗪和呋塞米等
钙通道阻滞剂
包括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和地尔硫卓等
β受体阻滞剂
包括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和普萘洛尔等
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患者初始药物治疗主要为糖皮质激素,而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给予氨甲喋呤或麦考酚酯缓解病情。
纤维肌性结构发育不良肾动脉狭窄药物治疗研究较少,一般采用外科手术或介入术治疗[3]。
●注意!
您可通过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保持血管健康来降低风险。比如[9]
?戒烟
?控制糖尿病
?减重
?降脂
——————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