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A研究结果发布远隔缺血适应对症

年10月28日,由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全国84家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RICA研究(长程远隔缺血适应预防症状性颅内粥样硬化性狭窄人群的保护作用)的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LancetNeurology》(IF59.)。经过六年的研究,通过缜密的方案设计,严格的项目执行,精准的数据分析,该研究为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提供了高级别的医学证据。结果显示,长程远隔缺血适应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使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共同第一作者为医院循证医学中心侯城北博士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兰晶博士,独立通讯作者为医院吉训明教授。图片来源:《TheLancetNeurology》背景脑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中国与欧美国家采用同样的防治指南,但是我国防控效果却不理想,发生率和复发率仍居世界前列,给社会、经济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欧美人群脑卒中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为主,而我国人群则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可以施行手术或支架进行治疗,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手术或支架临床研究并未得到阳性结果。尽管给与强化药物治疗,脑卒中年复发风险依然高达20%。面对这一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社会难题,基于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吕国蔚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低氧适应理论,吉训明教授带领团队创建了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该技术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新型治疗手段,通过激发机体自身抗缺血缺氧潜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方法远隔缺血适应(RemoteIschemicConditioning,RIC)是指通过对双上肢反复、适度的缺血训练后,诱导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对严重缺血、缺氧(如脑梗、脑供血不足、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保护,达到心脑血管病治疗和预防的作用。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医院开展RICA研究。研究人群1.入组前30天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入组前15天内发生TIA的受试者。2.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归因于颅内责任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狭窄且狭窄程度为50-99%。训练方案受试者每天通过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进行1次双上肢缺血适应治疗,持续12个月。研究终点:1.主要终点为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时间2.次要复合终点为首次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TIA、心肌梗死)的时间。结果该研究共纳入名受试者,中位随访期3.5年。在依从远隔缺血适应的受试者中,长程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显著降低主要终点结局发生(试验组14.7%vs.对照组18.7%;HR为0.76,95%CI0.59-0.99;p=0.)。图片来源:《TheLancetNeurology》主要终点(缺血性脑卒中)的生存曲线同时发现,长程远隔缺血适应显著降低次要复合终点结局发生(试验组17.6%vs.对照组24.1%;HR为0.70,95%CI0.56-0.88;p=0.)。图片来源:《TheLancetNeurology》复合终点(脑卒中、TIA、心肌梗死)的生存曲线综上,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长程远隔缺血适应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RICA研究为远隔缺血适应在卒中神经保护治疗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通讯作者:吉训明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长期致力于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医学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EJM、Nature、LancetNeurology、Circulation、Neurology等国际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共同第一作者:侯城北流行病学与统计学博士致力于临床科研方法学与统计学研究。擅长各类临床试验研究、队列研究等真实世界研究设计方法,生物统计分析,疾病预测模型和诊断模型的构建等。迄今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等多项研究课题。兰晶神经病学博士致力于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探索脑卒中的机制和治疗靶点从而进行临床研究的转化。迄今以第一作者在Stroke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多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hl/16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