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病因 > 肾动脉狭窄ldquo挤rdquo >
肾动脉狭窄ldquo挤rdquo
特征:难用药物控制
在临床上,我们总能见到一些苦恼的高血压患者,他们每天一大把一大把地吃着降压药,血压却还总是控制的差强人意不理想。时间一长,患者自己对控制血压丧失了信心,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多患者因为血压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导致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等多器官的损害。
在这种患者身上,在顽固性高血压的背后,经常会隐藏着一个狡猾又难对付的敌人——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高血压病人的5%-10%。引起肾动脉狭窄的原因很多,如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发育异常、多发性动脉炎,还有少见的一侧或双侧肾动脉发育不全等。
在我国,多发性大动脉炎是常见的原因,约占全部肾动脉性高血压的半数以上。这种高血压往往用药不灵,动“刀”则灵。
病因:多由动脉硬化引起
肾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尿液排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同时还有调节人体内分泌、造血、血压等作用。但是,如果出现肾脏动脉的狭窄或者闭塞,就会对肾脏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患者会因为肾动脉狭窄而引发高血压,医学上称之为肾性高血压,有时也称作恶性或者顽固性高血压。这种高血压的高压一般都在mmHg甚至mmHg以上,且很难用药物控制。其次,患者会因为血管逐渐狭窄直至闭塞,导致整个肾脏功能受到影响,血肌酐升高,甚至会出现肾脏萎缩。
肾脏动脉狭窄可以发生于各种年龄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多见。其中中老年人的肾动脉狭窄多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而年轻人的肾动脉狭窄多由于大动脉炎或肌纤维发育不良引起。
在临床上因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比较多见,病变的特点是动脉硬化斑块造成了肾动脉狭窄或闭塞,这种病变多数发生在肾动脉开口部位,比较局限。除此之外,年轻人或者是儿童,可能会由于一种特殊的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造成肾脏动脉狭窄。
危害:发生肾性高血压
轻度的肾动脉狭窄还不至于造成肾脏功能危害。但当肾脏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时,肾脏会缺血,造成患者血压反射性增高,医学上叫做肾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严重的时候药物难以控制,即肾性高血压。因此,肾动脉狭窄有两大主要危害:一是对肾脏功能本身的影响,二是肾性高血压。
本病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30岁以下者较多见;病史较短;突然发生明显的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突然加重;无高血压家族史;降压药物疗效不佳;上腹部或腰部脊肋区可闻及血管杂音;腰部外伤史。当然,需进一步检查,要依靠肾动脉造影方可确诊。
在临床上有过这样的病例,有些老年人平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症,却不注意全身血管的检查。得了肾脏动脉狭窄没有及时发现,突然有一段时间血压出现了恶性的征兆,吃降压药也不能控制。查体时也仅仅是注意抽血化验、查肝功等,忽视了对血管的检查,结果出现肾脏功能的严重损坏。血管狭窄越来越重,肾脏也发生萎缩,最后出现尿毒症。
所以,建议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时就出现高血压和药物降压效果不好的患者,一定要检查肾动脉血管超声,或者肾动脉传统CT造影或者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动脉狭窄。
检查:超声核磁各有利弊
除了高血压和肾功能变化等临床症状可以提示肾动脉狭窄的可能外,许多病例在得病早期并没有任何症状,有时是在体检中发现有肾动脉斑块或出现了狭窄。那么都有哪些检查能帮助发现或确诊肾动脉狭窄呢?
第一,肾动脉彩超、超声检查。有经验的超声医生能够比较精确地判断肾脏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狭窄部位、狭窄部位的血流速度,以及肾脏的大小等。
第二,CT血管成像。但需要使用血管造影剂,对肾脏有一定损害。因此,在CT检查前后的几个小时,要大量饮水多排尿,有助于帮助将造影剂尽快排出体外。
第三,核磁血管成像检查。核磁的显影剂对肾脏有一定的损害,也应该警惕。
第四,动脉造影。此法是一种有损伤的检查,因此这种方法不作为初步的检查,一般只用于患者准备做球囊扩张或者放支架手术过程中。
治疗:小支架解决大问题
目前,对于肾动脉狭窄,可采取支架介入治疗。不用开刀,一个小小的支架,就能纠正肾动脉的狭窄,使血流恢复正常,血压的正常调控随之恢复,血压水平也因此回归正常。这种手术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手术当中就能明显体现。
肾脏动脉狭窄治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科干预,就是采取手术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另一类就是服用药物的保守治疗。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应遵循:肾动脉狭窄程度;肾脏功能受影响程度;高血压程度等三个原则。目前认为,肾动脉狭窄程度达到70%以上就需要进行外科干预治疗。否则,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并引起严重的高血压等。如果肾动脉狭窄程度比较轻,狭窄程度不到70%,肾血流量影响不大,可以密切观察,通过服用药物来控制。
由于造成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因此,在治疗上也要服用一些控制动脉硬化进展的药物,比如控制血脂、抗血小板;同时要戒烟,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诱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健康合理饮食,避免食入对肾脏有损害的食物或者药物等。
来源:科技日报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2.14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联系-
官方网站:xueguanwaike.bookoes.org
投稿邮箱:xgwkz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