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上

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卒中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青年卒中,也称青年中风,是指年龄小于45岁者发生的脑卒中,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9.77%,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且男性居多,青年卒中病因复杂,及时发现卒中病因可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治疗,有研究显示青年卒中患者动脉病变的频度变化约11%~17%,而心源性栓子占11%~35%,其他病因比较少见,可能取决于环境、遗传因素、酗酒或药物滥用、AIDS相关疾病及一些感染因素,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各方面。

1动脉病变

青年卒中患者的动脉病变可以分成两大类:动脉粥样硬化和非动脉粥样硬化。

1.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累及含有平滑肌的大,中动脉,以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炎症以及脂质,胆固醇,钙和细胞碎片等成分沉积于血管内膜为特征,这种沉积导致粥样形成、血管重塑、管腔狭窄、血流异常和靶器官供氧减少,在脑动脉中以Willis环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显著,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颅内部也相当常见,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德生等对7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尸检发现,5例动脉闭塞部位管壁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除1例合并炎症外,其余4例粥样硬化斑块是其唯一的病理所见,提示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确实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Lee等观察了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现颅内血管狭窄较颅外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狭窄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更为常见,且提出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最主要原因,青年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老年卒中相似,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且主要是高甘油三酯及糖尿病等可导致动脉内膜粗糙、管腔狭窄、弹性下降,以高血压最为常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因病程较长,长期使用激素,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治疗中应监测患者血脂水平。

1.2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病

1.2.1血管发育异常和先天性疾病

1.2.1.1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dysplsia,FMD):FMD是最常见的动脉发育不良,在白种人群和年轻妇女中占优势,该病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因不明的非炎症性动脉疾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中胚层疾病,可累及多处大中动脉,其中肾动脉远端2/3最为常见,易引起肾性高血压,头颈部血管中颈内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其次为椎动脉,肾脏FMD患者约90%出现头痛发作,这可能由于血小板在狭窄的动脉内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而引起多发性动脉异常的患者常出现搏动性耳鸣由于颈段脊髓的交感神经受压麻痹,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有些患者由于影响到颈动脉窦可发生晕厥,如椎动脉狭窄,还可引起眩晕发作,根据动脉壁受累部位不同,FMD可分为三种组织类型:中膜受累占90%~95%;内膜受累约占5%;外膜受累者最为少见,FMD的血管造影表现为三种类型,动脉呈典型的串珠改变型,血管狭窄伴有血管收缩,或在血管的狭窄节段伴有血管收缩,或在血管的狭窄节段伴有动脉瘤样扩张型,动脉伴有半个圆周损害,损害集中在一侧血管壁,呈憩室样平滑的或有皱褶的袋状,肌纤维发育不良常常合并动脉夹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冀瑞俊等在国内外首次报道1例合并静脉窦血栓的FMD患者,该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均无特征性,诊断一般由血管造影确定,临床上凡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伴有高血压时,应常规进行脑动脉造影,特别对一些中青年女性伴有原因不明的头痛、耳鸣、眩晕、心律不齐及晕厥等症状时,应考虑到此病的诊断,必须进行脑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1.2.1.2颈内动脉异常:如先天性颈内动脉血管袢,血管迂曲或扭结可引起脑梗死,由于颈段动脉闭塞或受损的动脉内皮源性栓子可引起脑栓塞,患者常伴有颅内动脉瘤,颅内未破裂的动脉瘤也可以引起脑梗死。

1.2.1.3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是青年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病理分类有四种,动静脉血管畸形(arteryvenousmalformation,AVM),可以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但以大脑半球表面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顶!颞叶外侧面最为多见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小,常形成隐性血管畸形,病变多位于皮层下,有时在基底节和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血管缺少肌层和弹力层,形成薄壁的海绵状血窦,静脉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以脑AVM最多见,约占脑血管畸形的90%以上,AVM是一种先天性病变,是胚胎发育早期脑内原始血管丛的一个或几个供血动脉不经过毛细血管床直接与引流静脉相沟通,AVM之间的血管结构包括3部分,即供血动脉,异常结构的动静脉血管团和引流静脉,供血动脉肌层不完整,由于高血容量状态被动扩张,引流静脉通常因直接流入的高速血流的冲击而扩张,是青壮年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癫痫的常见原因,脑CT扫描和脑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1.2.1.4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系统的有破裂倾向的局灶性病理扩张,最常位于经过蛛网膜下腔的主干动脉发出分支的部位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脑实质内,脑室内或硬膜下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临床症状最常见于青年,动脉瘤破裂前常有先兆,如头痛、头晕、视力障碍、眼肌和面肌麻痹以及颈,背部疼痛,且一般有一定的诱因,如过度劳累,突然身体用力等,促使动脉瘤突然破裂。

1.2.2烟雾病(moyamoya):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是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以及颅底软脑膜,穿通动脉形成细小密集的吻合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病例为先天性,有些具有家族史,也可能是多种后天性炎症、外伤等因素引起。我国报道的半数病例与钩端螺旋体感染有关,烟雾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儿童多以脑梗死为主,可能为多种原因导致的血管痉挛,成年人多以脑出血为主,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出血部位以基底节、脑室为主,也可表现为异常血管网壁薄破裂发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临床上儿童和青壮年患者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且无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证据时,应考虑到此病的诊断。

1.2.3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脑动脉炎:炎症性动脉病变是一组不同病因引起血管壁炎症和坏死改变的临床疾病,主要包括大动脉炎,变态反应性疾病(Churg-Strauss肉芽肿)和特异性感染等,各种性质的脑动脉炎均可产生局灶性脑缺血或出血,感染性动脉炎临床上常见的有螺旋体如梅毒感染,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感染,真菌如隐球菌感染,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支原体感染等,伴有全身性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Wegener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Behcet病、急性风湿热、炎性肠病等均可以继发脑动脉的炎性改变,而使管腔狭窄或闭塞,HIV病毒感染也可使脑部血管继发类似改变。

1.2.4外伤:外伤导致的动脉夹层是常见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病,由于头颈部血管的血液通过内膜下渗透产生的壁内血肿在层间纵向延伸一定范围形成动脉夹层,通常与内膜撕裂有关,最常累及颈动脉的颅外段,而颅内血管和颅内外的椎动脉很少受累,诊断方法为常规动脉造影结缔组织病即型Elhers-Danlos病,是动脉夹层的促发因素,外伤可导致体液的大量丢失,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补充,可以在脑组织形成原位血栓,发生脑栓塞,部分病例具有脑外多处原位血栓的证据。

1.2.5遗传性疾病

1.2.5.1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动脉硬化性,非淀粉样变脑血管病,临床上以中年起病,反复发作皮质下缺血性脑卒中,假性球麻痹,进行性血管性痴呆,先兆症状的偏头痛发作和精神症状,脑内广泛多发的白质灶,明确的MRI白质异常信号以及病理学明确的小动脉病变,超微结构中的嗜锇酸颗粒沉积是本病的基本特征,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19q12染色体的Notch3基因突变与本病有关,患者缺乏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般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预后较差,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

1.2.5.2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CAA):因β2淀粉样蛋白(Aβ)和变异胱蛋白C在脑血管局部沉积,引起血管壁坏死,微动脉瘤形成,纤维素样坏死,最后导致出血,也可导致局部脑血管炎,发生缺血,常呈家族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主要表现为皮质下出血和脑梗死,在正常高龄人中也可发生CAA,家族性Alzheimer病(AD)和Down综合征等在青年期便可发病。

1.2.5.3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系以脑病!高乳酸血症、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症状,线粒体DNA(mtDNA)点突变致使tRNAleu发生突变的疾病,一般为母系遗传,多散在发病,以学龄期最多见,故亦为小儿慢性特发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不耐受、发作性头痛和呕吐、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认知障碍、脑卒中样发作、血乳酸水平升高及身材矮小等,诊断此种疾病需要结合临床,影像和病理所见。

1.2.5.4家族性Sneddon综合征:是以缺血性卒中和网状青斑为特征的非炎性进行性血管病,主要以脑和皮肤的中等动脉病变为基础,常与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相伴发,推测两者有共同病变,即自身免疫性凝血性血管病,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两者有时为家族性或遗传性,在青年时发病,并与Binswanger病具有共同广泛的白质病变和皮质下多发性腔隙。

作者:医院神经内科申龙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ys/1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