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教授专访后循环大动脉闭塞非急性期腔内

导读

中国介入神经病学大会暨第十五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在南京顺利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就后循环大动脉闭塞非急性期腔内再通治疗等问题,有幸医院(医院)神经内科的殷勤教授。文章整理如下:

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殷勤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介入中心主任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介入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2部,以主要完成者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医脉通:

殷教授您好,目前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介入治疗开展得越来越多,您是如何看待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的关系?

殷勤

教授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之前并没有太多介入治疗的相关依据,血管再通最早还是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自年5大RCT研究结果公布后,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和溶栓后的桥接治疗(介入治疗)开展的越来越多。依据目前的情况来看,静脉溶栓治疗仍是基础。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发病≤4.5h)的患者,目前我们还无法越过静脉溶栓直接做取栓治疗。

对于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后的患者,可以即刻进行桥接治疗;发病4.5-6小时的患者,不经过静脉溶栓直接行介入治疗,发病超过6小时,但是在24小时之内的患者,经过较好的评估之后,主要为CTP,发现存在较大的缺血半暗带,患者仍然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所以,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的关系应该是,静脉溶栓是基础,随后的桥接治疗是补充,两者相辅相成,患者获益更大。当前的临床治疗来看,患者在进行取栓之前,如果仍在发病时间窗内,还是需要先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

医脉通:

前段时间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组织领域内专家发布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您认为这部共识有哪些亮点?有哪些临床指导意义呢?

殷勤

教授

事实上,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之前,已经有很多的大型的脑血管的治疗中心在做一些这方面的治疗,如急性脑梗塞亚急性期血管闭塞的再通治疗,甚至将时间拉的更长,1个月左右。但是因为目前没有指南/专家共识的支持,我们前面的工作做得很谨慎。新的专家共识出来以后,提到了患者如果是非急性期的大血管闭塞如果伴有相关症状,经过一些影像学的检查,能够判断患者在闭塞段血管供血区域存在严重缺血,患者是可以接受介入治疗的。

颅内血管结构的特殊性导致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很高,尤其是处理闭塞血管的风险更高。这个专家共识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同时,专家共识的发布可能会使颅内血管闭塞的介入治疗例数有所增加。但因为风险高的原因,对这类手术开展仍应谨慎。

医脉通:

对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何时采取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应当如何进行长期随访?

殷勤

教授

从目前的指南/共识来看,颅内大动脉闭塞闭塞如果是急性闭塞,发病时间在6小时之内,如能排除特别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可以选择介入治疗。6-24小时内的患者,经评估选择合适病人进行介入治疗。

但是亚急性或慢性的大血管闭塞的患者,个人认为如果患者继续有新的症状出现,可以进行介入治疗;或者患者存在大片的脑组织缺血,经过评估之后也可以进行介入治疗。但也不建议时间太长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比如患慢性闭塞患者超过3个月,再通的成功率很低,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也会更高,所以,我认为时间控制在3个月以内比较合适,如果患者超过3个月,由于个人情况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或许可以采取搭桥治疗。

介入治疗的随访应该是伴随患者终生的,患者既然选择了介入治疗,肯定存在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的疾病,所以要终生随访。随访的内容应包括患者基础疾病的控制,危险因素的控制和生活习惯,包括烟酒的摄入、基础的饮食、体重的控制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zlyy/13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