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动脉夹层

内容

1.头痛警示征象(redflags)

2.血管影像检查

3.常见血管受累节段

4.预后

5.卒中预防措施

6.颈动脉夹层vs.椎动脉夹层

警示性头痛症状:

系统性症状:皮疹、关节疼痛、发热、消瘦等

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

突发、瞬间达峰、剧烈疼痛

高龄

疼痛性质或特点改变

影像学特点(线样征、火焰征;内膜瓣、假性动脉瘤;串珠样)

高分辨核磁表现

颅外动脉夹层:

年《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管理指南》:有症状的CAD患者在肝素后接受华法林(INR2.0?3.0)口服抗凝治疗3-6个月,然后改为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ASA/AHA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南》:AIS合并颅外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夹层,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3-6个月可能是合理的。(IIb,B-R)?近年一些研究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对预后无显著差异。

对于症状明显的急性期(发病7天以内)的CAD患者可采用肝素治疗后,改用口服华法林(INR2.0?3.0)进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3-6个月;

对于重度卒中(NIHSS评分≥15)并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或不伴有卒中/TIA,以及有出血危险,伴有颅内侧支循环不良等因素的患者,需要终止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药物使用的可及性和安全性,对其他类型CAD患者可优先采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并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颅内夹层或夹层动脉瘤(IDA)颅内动脉夹层存在SAH风险,部分患者可以缺血事件首发,而后出现SAH;或缺血事件与SAH并存。

总体来说,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优于抗凝治疗。无任何相关症状,且形态规则、体积较小的未破裂IDA,不推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有新发症状可随时行影像学复查,无症状者可每6个月定期行影像学复查。有缺血相关症状的患者,建议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于反复缺血发作,或伴有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干)压迫症状,或IDA影像学随访中出现体积增大或形态学变化,建议行血管内治疗,以减少缺血发作、减轻症状以及降低破裂风险。

介入或手术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多数呈良性病程,建议症状较轻的未破裂IDA患者先行保守治疗,同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

对于反复缺血发作,或伴有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干)压迫症状,或IDA影像学随访中出现体积增大或形态学变化,建议行血管内治疗,以减少缺血发作、减轻症状以及降低破裂风险。

治疗方式包括密网支架,普通支架结合弹簧圈,载瘤动脉闭塞等。

需充分考虑到血管内治疗的特点:

1.血管内干预可能引起夹层破裂;

2.扩张过程中夹层可能进一步撕裂;

3.夹层病变长度可能较大,所需支架长度可能会很长。

血管内治疗的长期疗效如何,目前还缺少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梭形/复杂性不适合手术或血管内栓塞的夹层动脉瘤可采用血管搭桥或血管重建。

当颅内夹层动脉瘤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需进行紧急外科干预。破裂后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20%,未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50%。

参考文献:

1.ComparisonofTest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ofMRI,MRAngiography,andCTAngiographyintheDiagnosisof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Dissection:AReviewoftheMedicalLiterature

2.3Dfat-saturatedT1SPACEsequenceforthediagnosisofcervicalarterydissection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zlyy/14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