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血栓,看看医生怎么说

血栓栓塞,是一种由于动脉或静脉中形成了血凝块而导致的潜在的致死性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而血栓一旦形成,将会减缓或阻断正常的血流,甚至使血栓脱落移行到其他器官,导致严重后果。据了解,每静坐一小时,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就会增加10%,坐90多分钟,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      具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也是高发人群,如经常服用刺激药物(避孕药)的女性、5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患有血栓的患者该如何预防血栓呢?首先,患者应从生活习惯改起,要多参加体育运动,运动会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稀薄、粘滞性下降。其次,患者要多喝开水,晚睡前喝杯开水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对预防血栓很有好处。还要调解饮食,患者要多吃一些洋葱、大蒜、辣椒、四季豆、菠菜、黄瓜、胡萝卜、苹果、葡萄等食物。最后,血栓患者要遵循医嘱服用利伐沙班片,防止血栓形成,加速血液凝固,使血液流畅。

2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吕智:骨科术后及时抗凝防血

吕智: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健康专家。擅长骨科操作及骨肿瘤抗骨病的诊断与治疗,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当患者做完骨科全髋关节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大手术后,需要赶紧接受抗凝剂治疗,术后患者如不接受抗凝剂治疗,40%-60%的患者会在术后7-14天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即静脉中出现血凝块。这种症状通常发生在腿部静脉上,部分或完全阻挡了静脉血的回流。

 进行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需要在术后的24小时之后进行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不仅可以减少血栓的发生风险,还能有效地提升手术的安全性。除了要进行药物治疗外,对有高出血风险的髋部周围骨折患者来说,需要单独采取足底静脉泵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物理预防,足底静脉泵主要是利用压力来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淤滞,降低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不增加肺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这种物理疗法也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高危出血和侧肢体无法运动的患者来进行实施预防。   患者在做完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需要持续4周左右,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在3个月左右。患者做完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及髋部周围骨折手术后,凝血药物的预防最短的时间也要达10天,最好延长到11-35天。

3医院风湿类主任医师王彩虹:类风湿患者需警惕血栓

王彩虹:医院风湿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山西风湿病学会青年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常委、总干事。多年来从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曾多次完成省部级课题,曾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有很多患者没有把类风湿疾病放在心上,对类风湿关节炎放松了警惕,其实患有类风湿疾病的患者很容易患血栓疾病,应该高度重视。 如今,血栓中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问题。其中,风湿性疾病中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白塞病等疾病极易引起血栓栓塞。能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的疾病还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银屑病、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动脉血栓栓塞风险较高,患病主要表现为肺栓塞及深静脉、视网膜静脉、锁骨下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的血栓。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以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需要在临床引起高度重视。   其中,风湿性疾病患者和血栓疾病的患者病因相似,与发作形式、受累部位、基础疾病以及危险因素等有关。疾病本身、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部分患者血栓疾病的风险增高,医生需要仔细评估,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风湿科医生要加强对血栓疾病的识别和诊断,并实施有效的预防策略,才可以降低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和死亡率。

4医院妇产科主任平毅:孕期血栓的预防与治疗

平毅:医院妇产科主任,健康专家。擅长妇科内分泌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

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妇科患者的严重并发症,若发生肺栓塞则危及患者生命。静脉血栓病包括两个类型,分别为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起病急、症状明显、阳性体征少,主要症状为突然呼吸困难、发绀、低血压、右心衰竭、肢端湿冷、胸闷、咯血、晕厥等。

  血栓的预防要从产前检查开始,孕期要加强保健及管理,医生要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个人及家族静脉血栓史。孕期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预防产褥感染。产后或术后鼓励早期活动,做足部伸屈运动。对有静脉血栓史、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的孕妇,因其复发风险大,主张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从妊娠期持续到产后6周,特别是那些有附加危险因素的孕妇,如年龄大于35岁、肥胖、孕期长期卧床或不活动或剖宫产等,采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妊娠期接受肝素治疗者临产后应停用,以免增加出血危险,产后4-8小时再恢复肝素抗凝治疗。有家族史或个人静脉血栓史的孕妇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但无症状的携带者其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显著降低,如PC缺陷或PS缺陷,妊娠期可以不给予治疗,而在发病多的产褥期应当给予预防性肝素治疗。但对无症状的AT缺陷携带者则有所不同,因其妊娠并发血栓的风险高,主张在妊娠早期即给予预防性治疗。

5医院肿瘤科主任吴伟:肿瘤患者要早预防血栓

吴伟:医院肿瘤科主任,健康专家。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化疗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掌握现代高精尖放化疗技术,擅长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妇盆肿瘤的放化疗。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1%,其最主要危害是血栓脱落后形成肺血栓塞,严重时出现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远期危害可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应注重对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尤其是早期诊断、预防性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即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高龄、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都是形成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肿瘤患者如果合并高危因素,会增加肿瘤患者手术中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急性肺血栓塞,5~30分钟可致人死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生静脉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与生活,肿瘤患者术后的针对性预防至关重要。   静脉血栓目前已经受到   血栓性栓塞据中国已有的初步资料,在40岁以上人群,心肌梗死发生率每年为39.7/10万~64.0/10万,脑卒中发生率为每年.7/10万。在例脑卒中患者中经CT证实为脑梗死者占73.5%,表明血栓栓塞症在中国也有很高的发生率。 “血栓、栓塞、纤维蛋白原”的命名人德国的RudolfVirchow教授于年提出血栓形成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该理论至今仍被认可。年3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宣布将RudolfVirchow生日10月13日作为“世界血栓日”,以纪念他首先提出“血栓形成”理论,并且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知,促进血栓性疾病的规范诊治。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ISTH的号召,将在这一天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









































南昌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zlyy/7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