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问

1、进行卒中病人的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原则是什么?

进行卒中病人的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原则是以下三个:了解大脑、了解自己、爱护自己。要有维护健康的行动。第一:促动病人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健康的意识与动机非常重要。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买了一个冰箱,在使用之前,首先要看看说明书,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害怕损坏它。母亲招待来客时,不管来人是否吸烟,首先要递上烟,但由于家中睡着一个婴儿,马上就会叫大家不要吸烟,大人的健康可能不重要,但孩子的身体重要,正是对孩子这种深深的爱,使大家放弃了吸烟。因此,卒中病人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促进树立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对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关爱。第二:要有改变生活方式的行动。现在,随着生活及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已经了解了哪些行为不利于健康,关键是没有改变不良行为的行动。多年来,许多研究已证实,吸烟和大量饮酒有害健康,但真正干预不良生活方式的行动显得不足。一辆一辆的崭新的救护车买来了,一栋一栋的住院大楼盖起来了,投入到健康教育的经费显得不足。真正改变生活方式的行动显得不足。

2、得了脑卒中后,要注意什么?如何预防再发?

医院进行规范的急性期治疗,二是要预防卒中的再发,三是积极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预防再发和促进康复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卒中后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两方面去做;

预防再发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病因,采取健康教育的方法,改变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应用药物等方法控制危险因素,一般的卒中都能够控制到短期内不再复发。

3、为什么每天早晨一杯水的重要?

脑卒中患者清晨饮用ml温开水,很重要。脑梗塞是脑的血管堵塞,造成脑组织坏死,不能指挥肢体的活动。主要是由于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造成血管狭窄,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过多,即血液粘稠,或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过高过低)或心脏栓子脱落到脑等因素。清晨饮用ml温开水,它可以稀释血液,保证患者的活动所需,达到预防再发的目的。

4、得了脑卒中后,家属向医生询问病情和探讨将来的恢复情况时,医生一般是怎么考虑的?

医生首先面临着两个问题。患者能否存活?存活后,将来活得怎么样?当家属向医护人员询问将来患者怎么样时,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一般根据如下标准判断:根据临床经验,病人是自我为证据:早期病人神经缺损重,即脑损伤重,损伤大脑重要部位,功能恢复就差。有尿失禁的病人与无尿失禁者相比,在6个月内死亡率更高,假如生存,会遗留有严重残疾,需要长期护理。尿失禁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5、梗塞灶大,恢复就差吗?

不一定。影响预后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梗塞部位是第一位的,面积也就是梗塞大小,排在第三位,关键部位的梗塞可能很小一点就能造成严重的瘫痪,而且预后不良。也有人认为,梗塞面积的大小,与恢复程度无关。梗塞面积很大,但恢复程度很好,反之,梗塞面积小,但功能恢复差。患者功能完全恢复了,但梗塞面积无变化。

6、卒中患者的恢复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得了脑血栓后,患者能恢复吗?

脑梗死的病人30天的生存率为85%,而脑出血仅为20%-52%。积极治疗合并的心脏、呼吸系统疾患,可降低早期死亡率。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是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

卒中后数日,病人运动功能开始恢复,快速恢复一段时间后,进入平台期。3个月内有最大程度的恢复,6个月后恢复程度很小。对某些有部分随意运动的病人,恢复可持续更长时间。

7、卒中患者肢体恢复有什么规律吗?

卒中发生时瘫痪上肢比下肢重,最终上肢比下肢恢复差。如病人发病时上肢完全瘫,4周后患手仍无抓握动作,几乎不可能恢复到实用手,尽管如此仍有9%的病人手功能恢复较好,如4周时手运动功能有一些恢复,将来70%的病人有完全或较好的恢复。卒中后3个月,54%-80%的病人能独立步行。随着功能恢复,几乎所有的病人均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47%-76%的病人最终获得部分或完全独立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8、梗塞病灶会消失吗?

脑梗塞病灶是由于供应这部分区域的血管闭塞导致这部分区域的神经细胞坏死而形成的。神经细胞坏死后是不能再生的,所以这部分神经细胞就会逐渐溶解液化,在头颅CT或MRI上形成梗塞病灶;病灶是不会消失的。就像有一块大的麦地,需要浇水灌溉才能生长,其中有一小块地由于各种原因水不能浇上了,造成麦苗的死亡,就不能收获了;这时再浇水也不能让麦子重新生长出来,因为它已经旱死了。

9、有人说,大脑梗死了,人脑不能再生,恢复没有希望了,这种观点对吗?

不对。因为人类脑发育的进程中,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成百上千万的神经细胞与数10亿的神经纤维和相互连结成高度特异性的内在网络。一旦发育完成,人脑就不会改变了,这一发育过程极其复杂,因而被认为是“终极产品”。上世纪初,RamonyCajal等研究发现,成年哺乳动物的神经元损伤后不可能再生,从而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是一不可改变的稳态的理论。这一观点持续了多年未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大脑不仅能够进行功能重组,而且能够持续地进行功能重组。年,挪威神经解剖学家AlfBrodal提出以下观点: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哺乳动物轴索横贯性破坏后发生再生,但多数情况下,是未受损的神经纤维代替了受损的部分,即大脑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在某些条件下,神经细胞可以再生。

10、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原理,有实验证据支持吗?

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原理最主要是脑的可塑性,它是指未损伤的区域代替了损伤区域的功能。病灶周围组织功能重组的现象最早是Glees在对猴子的实验中观察到的。他利用电刺激方法将猴子运动皮层中负责拇指屈曲的皮层部分找出来,然后,破坏该区和对侧引起拇指屈曲的相应皮层,拇指屈曲能力丧失,训练约10日后,拇指又恢复了屈曲功能,此时电刺激显示,损伤皮层周围皮层细胞激活时拇指屈曲。再次摘除引起拇指屈曲的皮层部位,丧失的功能经一段时间训练后又一次恢复,而相应的皮层代表区面积又扩大至二次损伤区周围。由此说明,拇指屈曲功能的恢复是病灶周围未受损皮层功能重组的结果,并且,该结果是活动依赖性的,即活动越多,皮层代表区面积更大。

11、什么是脑的可塑性?它有什么特点?对患者恢复有什么意义?做康复,有理论根据吗?

大脑能够发生变化的能力,称之为可塑性(plasticity),也就是指神经的可修饰能力。这种修饰能力是短期功能改变和长期结构改变的统一体。它有两个特点:即使用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使用依赖性脑的可塑性是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内在特性,能持续存在于人的一生。最著名的例子是人类新技巧的习得。大脑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生长发育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是大脑发生变化,以便能编码、翻译和适当的实施新知识的过程。从神经影像研究中发现:大脑的活动能力能够增加、减少和转移。这种变化是使用的结果,取决于重复的量,与扩充知识、有效学习和自动的过度学习有关。在此过程中,可塑性可能是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主要机制。

时间依赖性是指脑的可塑性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研究发现:音乐家长期手技巧的训练,“过度使用”大脑,产生的可塑性改变与行为相关。大脑持续的长时间的可塑性的改变似乎发生在复杂的技巧性的活动之后。在专业音乐家,技巧依赖的可塑性功能重组发生在脑的一个特殊部位:胼胝体。Schlaug等报告:胼胝体前半部分肥大的人,他们的音乐训练开始在7岁前。

对患者而言,大脑具有可塑性,功能是可以变化的,通过长期的,大量的重复康复训练,大脑未损伤的部分,可以替代损伤部分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导致脑网络连接发生改变,错误的行为(或错误的训练)会导致错误的脑环路联结,形成错误的功能模式,就是我们常见的卒中患者上肢挎篮、下肢画圈的偏瘫运动模式。所以正确、规范的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的必要条件。

12、为什么促进大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要把握好两个环境?

促进大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要把握好两个环境:1维持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主要是指维持神经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细胞外环境。脑细胞靠颈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提供氧和营养,脑重量仅占体重的2%,但供应脑的血液量占全身的20%,因此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维持正常的颅压与血流灌注非常重要。要采取措施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应用各种药物,高压氧,高营养,为脑组织提供足够的血液循环和氧分。此外,要消除其它损害性因素:如颈、胸腹损伤,感染,电解质紊乱,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2创造一个丰富的外环境。外环境与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人如与动物生活在一起,他就有了动物的习性。环境对人脑影响巨大。仔细分离丰富外环境的成分,有以下几个方面:1声音。2光亮。3社会性:群居,周围有多人。4技巧性活动。5治疗性锻炼:床上运动与站立运动。6其它各种刺激:电刺激,针刺激。在康复计划中,将所有的外环境的充分合理地恰当地安排,与内环境的稳定成分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3、临床神经康复有哪些治疗手段?

临床神经康复的手段非常多,除了促进神经生长的各种药物,治疗各种卒中后并发症的药物外,主要是促进肢体恢复的各种运动疗法,促进手功能和智力等恢复的作业活动;针对有交流障碍患者的语言治疗;假肢矫形器;心理支持治疗等。脑和脊髓损伤后的深部电刺激(DBS)、脊髓刺激和外周神经刺激(如正中神经电刺激)、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等辅助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和注射疗法;高压氧治疗;组织工程学移植及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包括针灸治疗)。

14、为什么脑卒中患者早期的床上活动非常重要?

早期的床上活动是脑卒中康复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很好地避免“废用综合征”,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胃肠反流、吸入性肺炎、挛缩的形成、褥疮的发生、神经和肌肉功能的退化、心肺功能的退化等,还可以在心理上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条件安全地使患者尽快从被动的活动开始,通过自助的活动,过渡到主动性的康复训练程序上来。

15、偏瘫典型的痉挛模式是什么?

偏瘫上肢表现的是典型的屈肌模式;下肢表现的是典型的伸肌模式共同运动都伴有肌张力的异常。例如,偏瘫患者抬上臂时,会出现肩胛骨上提、后缩,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内收,指关节屈曲,即完全的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形成所谓的“手挎篮子”的姿态。反之,偏瘫的下肢会产生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形成所谓“脚画圈子”的姿态,最终导致严重的痉挛甚至挛缩畸形。共同运动是形成典型的偏瘫姿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16、强制性训练的原理是什么?

偏瘫后患者肢体控制能力还未到达某种程度时,曾尝试用患侧肢体,失败后,患者受到挫折,不愿意用患侧肢体,逐渐地就学会不用患侧肢体,使用健侧肢体完成功能,这样就使得患侧肢体发挥不了其应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有些医生会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以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这样,患侧肢体得不到应用,肢体的功能受到损害,长期造成“习得性废用(learnednonuse,或称“学会了不用”)”。强制性使用可以治疗“习得性废用”,是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17、偏瘫后肩痛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肩痛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在严重患者可有静息时自发痛。肩痛的致因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肩部周围软组织拉伤,肩关节粘连,糖尿病,颈椎病等造成肌腱袖撕裂、滑膜炎、肩部肌肉痉挛,疼痛。不严重者可采取,局部理疗,如:热疗、冷疗、功能性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物理疗法及吊带、肩关节支撑、体位摆放等。必要时可应用药物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消炎镇痛剂、局部麻醉药物和抗痉挛制剂等。如夜间疼痛较剧,可尝试肩部神经阻滞方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治疗白癜风出名医院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hl/1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