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就够小儿发热如何居家护理有什么误区医

小儿发热的居家护理

发热的各种误区,退热药使用,退热药不良反应处理,医师手把手教你。

情景剧:

小宝7个月,凌晨1点,宝妈发现小宝发烧了,体温39.0℃,小宝第一次发热,医院急诊,护士测量小宝体温已降至38℃,医师检查小宝后未发现其他特殊情况,告诉宝妈小宝发热看起来一般状况良好,开立了对症药物,建议回家观察随访,宝妈说在家我该怎么做?能不能用酒精退热呢?发热是不是要多盖被子?

什么情况下叫发热?

发热是指小宝因各种原因引起小宝大脑体温调节功能“罢工”,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医师工作中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为发热。(耳温可参考腋温)

小宝体温异常(发热、低体温)是小宝生病的表现之一。

发热常识小贴士

1.正常人一天中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体温波动在一个正常波动范围。

2.什么叫高热?: 以腋温为准,①低热:37.5~38.0℃;②中度发热:38.1~38.9℃;③高热:39.0~40.9℃;④超高热:≥41.0℃。

3.发热时间长短分类:①短期发热:发热<2周,②长期发热:发热≥2周,③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热持续>2周,体温>37.5℃,经检查不能确诊;④慢性低热:低热持续>1个月。

什么原因会引起发热?

发热是疾病的表现症状,不是“病”,引起发热的原因许许多多,最多见的是感染因素引起发热,而小儿感染性发热里面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因素。却不是“上火上火”或“长牙长牙”

发热常识小贴士-1

1.发热分为感染因素发热和非感染因素发热;

2.感染性发热见于: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及其他微生物,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3.呼吸系统是儿童感染因素发热最常见的部位,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咽峡炎,肺炎等。

4.无呼吸道症状的<2岁小儿突然出现发热,需高度警惕泌尿道感染。

5.长牙偶尔会低热,但体温一般不会超过38.0℃,但小宝长牙期会喜欢随处“咬”东西或手,难以做到良好的卫生防护,更容易接触病菌、出现患病而引起发热。

医学常识小贴士-2

1.非感染性发热见于:①风湿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川崎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②肿瘤及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

2.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中毒性脑病、脑炎后遗症、颅脑损伤、脑发育不全等,

3.产热、散热障碍:如甲亢、鱼鳞病,外胚层发育不良等。

4.其他原因:如明显脱水、暑热、尿崩症、创伤、手术、药物热、疫苗反应等。

注意:①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的原发病所致的发热会有超高热,且退热药可能无效。

②发热不可怕,可怕的是引起发热原因,所以医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引起小宝发热的原因。

“生病”为什么有时会发热,有时不发热?

发热机制小贴士—家属版

人的身体就像是一个高级机器,小宝出现发热,是因为病菌(如病毒、细菌)或小宝身体里面的一些防御、免疫细胞等小宝体内“造”出的“产品”(致热源)让大脑里面的负责看管体温的“管家”(体温中枢)认为小宝遭受“危险”,就让身体适当的“加速运作”来提高身体的防御能力、清除能力,让小宝身体尽快回到正常运作轨道。

有时候发热中枢这个“管家”会偷懒,结果让身体“加速”的太快,或者“管家”被“策反”成了“内奸”,结果就是小宝身体就控制不住,遭受了痛苦。

发热机制小贴士—医师版

1.发热因发热激活物(如病毒、细菌)作用于身体,激活身体内致热原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使其生产和释放致热原(多个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这些致热源能通过大脑的血脑屏障进入脑部或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2.发热激活物分2类,外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和内致热源。

3.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人正常体温调定点在37.0℃左右,

4.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判断人体温调定点和实际体温差异,来调整身体产热和散热,使体温维持在调定点水平。

5.内生致热原可作用于大脑产生前列腺素E、环磷酸腺苷等发热中枢介质,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身体产热增加(如寒战、代谢增加等)、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等),而使体温上升。

发热后我们到底该不该退热?

小宝发热了,为小宝退热时,其退热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发热所引起的小宝不舒服,改善他的舒适度,并不是简单的恢复到正常体温就没事了。

有时候某些特殊状况下,如超高热、休克等严重情况,为了保护身体器官功能,医师会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小宝发热了,最重要的是找出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单纯一味的退热只会延误小宝的病情。

多数情况下,选择使用退热药来退热的终极目的是改善小宝的舒适度,改善临床状况。

如果小宝平常身体健康,当≥2月龄、腋温≥38.2℃,因发热引起小宝不舒服和情绪些许低落,可适当给予退热药。

有某些特殊疾病的小宝,就一定要在医师严格指导下积极降温。

小贴士

1.医师对于发热管理的目标是:①减轻患儿发热所致的不适,改善舒适度,②特殊情况为保护脏器功能,需积极降温;③寻找发热病因。

2.发热本身是一种生理反应,多数情况下,对抗感染和病情好转有一定的好处。

3.目前研究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患儿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退热不能降低发热相关疾病的病死率,

4.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益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从而改善整体临床状况。

5.有慢性疾病或病重、器官功能障碍患儿,如心衰、呼衰等,发热可致加重脏器负担或损害,病情恶化,应积极降温。

6.医师和家长共同一起认真评估患儿发热病情和不适度,及早识别危重表现,早期干预,缓解不适状况,使患儿安全、舒适地渡过发热急性期。

如何进行小宝发热舒适度的判断?

居家中判断小宝发热时的舒适度很重要,小宝的活力、情绪、反应、睡眠、食欲等,推荐使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来评估: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0分:不痛;2分:略微痛;4分:轻微疼痛;6分:疼痛明显;8分:疼痛严重;10分:疼痛剧烈。

可以通过具体表现居家来做初步的评估,也可主动提供给医师参考。

小贴士

1.舒适度评估可从精神、反应、情绪、食欲、活力、睡眠等综合评估。

2.目前医学推荐《新生儿疼痛量表》和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耶鲁婴儿观察评分。

小儿疼痛量表

其中0分无疼痛或不适感;15分为不舒服最严重。

3.通过具体的量表,这样操作简单、快速,各年龄阶层患儿都适合。

发热的一般处理原则!

发热的一般处理原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把体温降到正常就ok了,我们要看看过小宝有没有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状况,有没有什么可能严重的症状和表现,及时发现他,及早就医,避免病情发展到严重的情况或不可挽回的局面。

小贴士

1.医师评估小儿发热会做:①询问及发现有没有可能危及生命的表现;②小儿舒适度评估;③评估是否有严重疾病或自限性疾病的可能程度;④努力并尽可能的查找出病因⑤依据评估结果作出治疗方案。

2.小心<3月龄发热婴儿,需密切注意生命征(T、P、R),必要时进一步检查。

3.部分小婴儿需要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①<1月龄,不明的发热;②1~3月,一般状况差、白细胞<5×10^9/L或>15×10^9/L。

4.尽早识别出特定严重疾病的症状及体征:①发热伴颈强直、前囟膨隆、意识下降、抽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②发热伴呼吸明显快、鼻翼扇动、三凹征阳性,肺湿啰音、青紫或血氧下降→肺部感染;③发热>5天,结膜充血、口唇裂、草梅舌、口腔黏膜充血、四肢指(趾)红肿、皮疹、颈淋巴结大等→川崎病。等等

5.发热小儿预警分级表

预警分级正常的小宝才可居家照护。

发热时我们如何处理?

小宝发热伴有不舒服的情况时,可以适当使用退热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或栓剂,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激素等来为小宝退热,

小宝接受,可适当“物理降温”,目的是让小宝感觉更舒服,如温水敷额、温水浴、衣物薄而宽松、退热贴、风扇和降低室温等,不建议酒精擦身、冰水灌肠等物理降温方式。

小贴士

1.高热时可适当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作为小儿退热药,

2.不能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给小儿单纯退热使用。

3.酒精擦身、冰水灌肠等物理降温会使患儿明显不舒服,过度冷却身体,反而会适得其反。

4.适当的局部“物理降温”散热法,通过热物理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散走身体过多热量,会让小儿感觉更舒服。

退热药使用小贴士

1.使用原则:患儿合适,药物合适、剂量合适、时间合适、方式合适。

2.不建议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一起或交替使用,不能更好的改善患儿舒适度,联合用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3.不建议上述退热药与含退热药的复方感冒药一起合用,会重复用药,出现药物过量中毒风险。

4.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月龄婴儿(包括新生儿)禁止居家使用退热药,易致肝肾损伤,出现不可逆的并发症。

吃了退热药不能退热怎么办?退热药多在使用后30~60min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如仍高热不退,也不宜短期内在重复使用该退热药,一般应至少间隔4小时以上;这期间我们重点是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ys/10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