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检查 > 动脉导管未闭一种常见的先心病 >
动脉导管未闭一种常见的先心病
动脉导管未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先心病的20%左右,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1:2。动脉导管未闭可单独存在,也有5%~10%患者合并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血管畸形。
1
什么是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一条血管,多在婴儿出生后15~20小时关闭,出生后4周退化为动脉导管韧带。若1岁以后,动脉导管仍未闭合,且伴有血液经此分流的现象,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PDA)。
2
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表现如何?
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表现与动脉导管粗细、分流量大小、肺动脉压力高低有关。患者分流量小,则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只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常见的症状有:容易感冒、心慌、气短、容易疲劳、体弱等。分流量大者活动后心悸气急的症状尤其明显。此外患者还有咳嗽、咳血、胸闷等症状。小儿常出现生长发育不良、身材瘦小等。
3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治疗时机:
对于较细的动脉导管,一般不需要治疗,通常会在出生后几个月内自行闭合。对于较粗的动脉导管,可以通过介入进行封堵手术,或通过传统手术进行治疗。
理想的手术年龄是3~7岁,此时血管组织较柔韧,手术操作方便,风险也小。如果患者并无无明显的心肺症状,可在婴幼儿期实施手术。如果已经引起心脏衰竭或反复肺炎充血症状,可在新生儿期就实施手术。成年及老年患者,医院检查后确定体质状况良好,都可以进行手术,手术方法和效果大致相同。
当合并心内膜炎或心力衰竭时,一般需要先抗炎、控制心力衰竭治疗3个月后再手术。少数经药物治疗不能控制者,应及时手术。
治疗方法,总共有三类:
1介入封堵手术即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用心导管技术在未闭的动脉导管内放置一个封堵装置,使其闭锁。这种方法适用于动脉导管最窄内径>2mm,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体重5kg以上,同时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及右向左分流的情况。如果动脉导管较粗,最好等到患儿3岁、体重10kg以后,再经股动脉使用较大的封堵器。
封堵治疗过程一般在局麻下进行,但如果患儿较小无法配合,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在右侧大腿根部股动、静脉分别插一根导管,插入股动脉的导管用于主动脉造影,以便明确动脉导管的位置、形态、粗细长短等情况。动脉导管的位置确定后,由股静脉插管,通过输送鞘管送入封堵器,至动脉导管所在部位进行封堵。
封堵器一头大、一头小,就像塞子一样塞住了动脉导管,血液就不会再从主动脉分流到肺动脉了。
介入疗法一般不需要全身麻醉、不需要体外循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避免了外科手术的诸多风险。
2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行结扎或切断缝合结扎适合于大多数患者,安全可靠。切断缝合的优点是杜绝了肺、主动脉再通的机会。
3心脏停跳、体外循环下,行结扎法:适合于婴幼儿及合并其他心内畸形需一期处理者。
肺动脉内缝合法:适用于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且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或心内畸形者。
补片缝合法:适用于在肺动脉开口大于1.5~2.0厘米的患者。
温馨提示:
动脉导管未闭虽然是常见的、较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切记不可忽视。从远期来看,它会引起肺动脉高压,从而损害心肺功能。如果选择继续观察、择期手术,医院复查,以免造成远期的心肺损害。
想了解更多,请看往期文章
房间隔缺损,你了解多少
室间隔缺损小百科
本期文案:薇拉
(注:本文由整理,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了解先心病
关爱先心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