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肢动脉炎 > 上肢动脉炎医院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性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分析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性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分析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oblitetans,TAO)为世界范围分布的周围血管疾病,中东地区和亚洲东部发病率较高,TAO所占比例在西方国家中仅占0.5%~5.6%,在印度为5%~63%,韩国和日本为6%~66%,而在以色列德系犹太人中可高达70%。TAO在我国也属高发外周血管疾病,以黄河以北尤其东北地区较常见。至今,TAO的病因仍不明确,但吸烟﹝包括环境烟草烟雾(二手烟)﹞被公认是诱发和加重TAO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TAO的治疗,如果是吸烟患者,完全戒烟至关重要。腰交感神经支配下肢血管收缩,解除腰交感神经对下肢血管收缩的命令后,下肢血管收缩能力减弱或消失,血管扩张,达到血管再通目的。而射频消融术通过电热能灼烧血管壁上交感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对血管支配的通路,达到超选择性的腰交感神经切除的效果。随着大量的高科技血管腔内治疗产品的飞速进步,该手术方式具有微创、便捷、可重复性等优点,患者能快速康复出院,目前在血管腔内射频消融术已得到快速的发展。该手术方式同样有其特殊的相关并发症,望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1血管内血栓形成
其发生机制为:热能对血管壁内膜的灼烧,导致血管内膜轻度的损坏,增加了血小板及凝血物质附着的机会。射频消融2~3次需向血管腔内推入10~15ml肝素水(ml0.9%Nacl注射液+0U肝素钠),增加管腔内的局部抗凝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小术中新鲜血栓形成。如射频消融术后造影提示官腔闭塞、中断、充盈缺损等征象,应考虑是否有新鲜血栓形成可能。有文献报道术后血栓发生率为4%~25%。
2血管壁穿透
其发生机制为:过大、过多、持续时间长的热能作用于血管壁局部,导致管壁全层被破坏烧穿透。新型的血管射频消融仪都自带阻抗保护机制,能避免阻抗过高而导致热能释放过大、过多,从而保护血管壁。同时,需严格按照功率为8W,持续时间5s的仪器设定,避免过大的热能对血管壁的损伤。汤敬东等应用去股浅动脉交感神经化治疗治疗3例TAO患者,未出现血管壁穿透症状。
3反常性坏疽
王嘉桔等报道反常性坏疽的发生率为5%~30%。其主要原因是闭塞或重度狭窄段广泛的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时间较短,侧支的形成无法满足远端肢体的基本血供。手术只解决了闭塞段血管的再通,侧支仍处于闭塞或痉挛状态,从而使肢体闭塞段血供突然增多;而远端血流减少,导致肢体远端缺血情况进一步加重,导致坏死面积扩大或引起新的坏疽。最近相关文献报道的反常性坏疽率明显减少。有文献报道血供腔内射频消融术后远端坏死加重的患者,很可能是因发生了反常性坏疽。
4窃血现象
窃血现象又被称为血液动力性转移。体内的血容量总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正常情况下肢体远端的血容量也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射频消融术后,闭塞段血供的开通,远端侧支血供的开放,末梢血供的扩张,大量的血液进入肢体原来分布较少血液的组织中,而体内其他位置的血液就会相应的减少。有文献证明:动物施行单侧交感神经切除术后,肢体血液平均增加24.4%,而有70%动物的对侧肢体血液减少27%。这种血液的动力性转移被称为血液“窃血现象”。这种改变对缺血不严重的对侧肢体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当肢体有严重缺血或进行性缺血时,血液的任何减少都有使病情加重的可能。基于上述理论,当两侧下肢均明显缺血时,先对缺血重的一侧进行手术,待血液循环好转以后再施行对侧手术,可以避免影响手术效果和防止对侧肢体遭受严重损害。有些报道中以单例手术居多,两侧先后和同时行射频消融壶亦不少见,但均未提到窃血现象。
5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肠麻痹和腹胀等。文献报道肠麻痹发病率为14.3%和20.8%。腹胀轻者短期内可自行改善或缓解,必要时可行中医针灸治疗改善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可行胃肠减压、通便灌肠对症处理。需严密监测患者电解质变化,给予患者适量补液、补充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相关治疗。该并发症的原因可能与手术刺激胃肠和腹膜后神经丛有关。
随着病情阶段性进展,多数患者肢体狭窄处会形成血栓,下肢主干血管的急性闭塞,很快会出现静息痛以及间歇性跛行等缺血症状,如不快速纠正肢体缺血状态,有可能出现肢体的坏死或者末梢溃疡,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下肢TAO的临床治疗手段多样,射频消融术为下肢TAO的治疗开启了一扇窗,对该治疗方式并发症的了解能更好的为治疗做铺垫。
来源:白超,田野,罗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性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3(6):-.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10.29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