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中国急性大动脉闭塞血管内

北京皮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对颅内大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各个国际和国内指南也推荐将血管内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最近,几项大型登记研究也显示了血管内治疗在真实世界诊疗中的获益。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和数据都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该诊疗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开展情况鲜有报道。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卒中负担比发达国家更高,在中国,卒中已经成为导致成人死亡和残疾的首位原因。尽管年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将血管内治疗作为一线治疗进行推荐,但该诊疗技术在中国的真实世界的开展情况、对中国人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然是未知的。

年2月18日,首都医科医院缪中荣教授团队以“中国急性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现状——一项真实世界国家登记研究“(CurrentStatusofEndovascularTreatmentforAcuteLargeVesselOcclusioninChina:AReal-WorldNationwideRegistry)为题在《卒中》(Stroke)杂志上在线发表。团队在中国的26个省份家医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登记研究(ANGEL-ACT),纳入了颅内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且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的人口学、病史、检查检验、影像、手术及用药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在术后90天进行了预后随访。

研究共纳入例患者,其中例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年龄中位值66岁,男性占63%),例为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年龄中位值64岁,男性占76%),前循环29%合并原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后循环该比例达51%。前、后循环分别有45%和44%的患者在90天获得功能独立(mRS0-2分)。在前循环患者中,直接和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临床预后类似。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中,年龄66岁、发病到穿刺时间6小时(晚窗悖论)、局部麻醉、术毕血管成功再灌注(mTICI2b/3)、手术时间≤1.5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NIHSS11分是90天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中国医疗体系及人群特征与欧美国家不同,真实世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也给患者带来了同样的获益。

首都医科医院缪中荣教授和王拥军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贾白雪医师及南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的任泽光教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全国神经介入同道的大力支持。本项目受到科技部“十三五“慢病专项项目的资助。

通讯作者简介

缪中荣

首都医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世界卒中联合会(WSO)会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控制委员会介入治疗组组长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神经介入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扫描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vkw.com/wadwh/13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